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限制外國人來港置業

限制外國人來港置業

日前,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指出,香港今年首季樓價急升 9%,樓價已達 97年水平,市民工資增長卻遜於樓市升幅,加上內地人來港買樓的需求日大,樓宇供應量根本追不上,令本港樓市出現結構性問題。政府需檢視未來房屋政策,並紓緩市民未能安居的不滿,他建議可考慮以不同形式復建居屋,協助市民置業。

每當樓價高企,市民難於置業的時候,社會上便有強烈的訴求復建居屋;惟當樓市低迷時候,這種聲音便會自然消失。這正好表示,市民的置業目的,除了希望獲得一個安身之所外,更期望樓價可以節節上升,可以「兩邊賺」。惟在樓價高峰時復建居屋,並不是一個良好時機。時藉通脹節節上升,息口亦有上調趨勢,預計最低工資的實施亦會令香港的經濟帶來多少震盪,倘若樓價借勢急促調整,居屋樓價亦會受到波及,屆時市民便會再度埋怨政府了。

香港奉行自由經濟,特區政府應該是越少干預市場越好,既然已往吸收了「八萬五建屋計劃」的教訓,政府亦曾經揚言「永遠不再建居屋」,特區政府還是應該貫徹始終,保留既定的計劃。筆者認為,在不大扭曲物業市場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應該多建公屋,和增加「置安心」房屋數量,並且將其原有的「先租後買」概念,加多一個「可租可買」選擇,讓市民多一項選擇。由於「置安心」房屋計劃是以市價出售,不存在政府補貼,市民置業純粹是個人決定,並不是政府補貼所以「抵買」,萬一樓價逆轉,市民亦不會再有藉口埋怨政府了。

增加樓宇供應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穩定樓價應從限制外國人來港置業入手,任何一個地方或是國家都是以先照顧自己的市民為先的,惟獨是香港比較特殊,外國人可以隨意來港置業,惟香港面積「先天不足」,外國人蜂擁來港置業必然會令樓價上升。若然香港市民的「需要」(needs)還未能充份滿足的時候,政府卻不斷滿足外國買家的「想要」(wants),這是本末倒置的,時藉各國奉行貨幣量化寬鬆,熱錢的過度流入必然會令樓價飆升,樓價愈是飆升,市民愈是難於置業,愈是難於置業便會愈對政府不滿,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政府不能掉以輕心。

穩定樓價從限制外國人來港置業入手,政府應該要積極考慮,若然發現有違基本法,便修改基本法好了,法律以穩定社會為依歸,當發現有漏洞便應該立刻修補,我們不應劃地自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