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信 丹.艾瑞利 , 吳鄭重

 **我們為何總是被自己的大腦欺騙?**


走過銅鑼灣的藥妝店,看著「限時優惠,最後三天」的招牌,明明知道是行銷手法,卻還是忍不住走進去。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誤信》("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mark>內心深處那些連自己都不願承認的認知偏誤</mark>。


這位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曾以《不理性的力量》風靡全球。然而,《誤信》的寫作卻源於他生命中最黑暗的經歷——一場實驗室爆炸讓他全身70%燒傷,在漫長復健中,他親身經歷了「痛苦需要意義」的人性需求。他發現:<mark>當現實太過殘酷,人類寧可相信美麗的謊言</mark>。這種洞察,對經歷過社會動盪的香港人而言,格外刺痛卻也格外真實。


全書從「謠言為何總比真相跑得快」展開,層層剖析我們是如何不自覺地掉進認知陷阱。最震撼的案例是「虛假記憶實驗」:艾瑞利讓受試者回憶童年走失的經歷(其實從未發生),結果多人不僅「想起」細節,還添油加醋。他輕聲提醒:<mark>記憶不是錄影帶,而是每次回憶時的重新建構</mark>。這讓人想起香港市井間流傳的各種都市傳說,為何總是歷久不衰。


《誤信》的獨特價值,在於它超越了指責與批判,轉而探索「為何聰明人也會信荒唐事」。書中那個精妙的「三層濾網」理論令人難忘:<mark>情感先於理性、歸屬重於真相、確定勝於模糊</mark>。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符合價值觀的訊息,大腦的批判機制就會自動關閉。這種現象,在高度極化的香港社會隨處可見。


關於「陰謀論心理學」的章節尤其值得細讀。艾瑞利發現:越是感到無力的人,越容易相信龐大陰謀的存在。他在書中溫柔地點破:<mark>相信地球是平的,某種程度是對複雜世界的無聲抗議</mark>。這種理解,遠比簡單的嘲諷更具建設性。


書中最實用的部分,是提供「認知免疫系統」的鍛鍊方法。就像接種疫苗般,事先接觸輕度錯誤資訊並學習破解,能培養對謠言的抵抗力。作者提出具體建議:<mark>與其指責他人愚昧,不如理解背後的情感需求</mark>。這對習慣二元對立的網路時代,無疑是劑清涼散。


這本書最適合這些香港讀者: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的年輕人、因家庭群組假訊息而苦惱的子女、所有想在這紛亂時代保持清醒頭腦的公民。當AI偽造技術讓「眼見為憑」成為歷史,<mark>辨識真相的能力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生存技能</mark>。


實踐書中「每週認知健檢」兩個月後,我最深的體悟發生在旺角街頭:看著抗議群眾與警察對峙,忽然明白艾瑞利所說的「<mark>誤信從來不是智力問題,而是情感與歸屬的掙扎</mark>」。就像香港茶餐廳的鴛鴦——混雜的成份卻調和出獨特風味,我們的認知何嘗不是如此?


合上書本,站在維港岸邊看著兩岸燈火,忽然懂得:這座城市的美麗,正在於容納了太多互相矛盾的真實。《誤信》最終告訴我們:<mark>真正的智慧,不是永不犯錯,而是擁有修正錯誤的勇氣</mark>。在這個真偽難分的時代,這或許是我們能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