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但是更好》與《90天生活實踐》
**在貪多的世界裡,學會貪好**
站在銅鑼灣地鐵站,看著人群如潮水般湧向各個出口,每個人都步履匆忙,趕赴下一個約會。在這個被效率驅動的城市裡,我們習慣用「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更多工作、更多社交、更多消費。然而,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在《少,但是更好》與《90天生活實踐》套書中提出一個醒目的命題:<mark>真正有意義的生活,不在於多做,而在於做對的事</mark>。
麥基昂是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受歡迎的講師,更是「精粹主義」思想的先驅。他觀察到現代人陷入「成功的陷阱」——越是能幹,機會越多;機會越多,越是分散精力,最終偏離真正重要的目標。這套書的寫作,正是為了帶領讀者<mark>從混沌的忙碌中突圍,找回生活的主導權</mark>。
《少,但是更好》闡述了精粹主義的核心哲學:與其被動地回應每個要求,不如主動選擇「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書中那個令人難忘的比喻道盡精髓:<mark>人生就像衣櫃,需要定期清理,否則再大的空間也會被雜物塞滿</mark>。這讓我想起香港狹小居住空間的智慧——正因為空間有限,我們才更謹慎選擇放入什麼。
《90天生活實踐》則是將哲學落地的手冊。它不像多數勵志書只給理念,而是提供具體的執行框架:從「辨識最重要的1%」開始,到「建立拒絕的勇氣」,再到「設計讓專注自動發生的環境」。例如書中建議的「90%法則」:<mark>面對選擇時,如果猶豫度超過90%,就果斷拒絕</mark>。這種方法對習慣說「再看看」的香港人,特別有實踐價值。
書中最顛覆的觀點是:「你可以擁有任何東西,但不能擁有 everything。」作者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矽谷高管在應用精粹主義後,不僅業績提升,每週還多出十小時陪伴家人。秘訣不在於時間管理技巧,而在於<mark>勇敢對次要事物說「不」,從而對重要事物說「是」</mark>。
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直指香港人的核心困境——我們崇拜「獅子山精神」,卻誤把「忙碌」等同「奮鬥」。作者犀利地指出:<mark>當你不再以「忙碌」為榮,人生才真正開始</mark>。這句話對以OT為常態的香港職場人,猶如當頭棒喝。
書中關於「睡眠」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麥基昂引用研究證明:<mark>犧牲睡眠不會提高生產力,只會製造效率低落的假象</mark>。這解釋了為何有些企業家堅持每晚睡滿八小時,成就卻遠超那些熬夜工作的同行。
這套書最適合這樣的香港讀者:每天被待辦事項淹沒的專業人士、在多重角色間疲於奔命的職場父母、還有那些感覺「做了很多,卻離夢想越來越遠」的年輕人。當社會鼓勵我們「貪多」,這套書教我們<mark>學會貪好——更少,但是更好</mark>。
實踐書中理念三個月後,我最深的體悟是:精粹主義不是時間管理術,而是一套<mark>讓每個選擇都與核心價值對齊的生活哲學</mark>。就像維多利亞港的夜景,最美的不是所有建築都亮燈,而是有選擇地點綴,形成和諧的天際線。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該做什麼,而是清楚什麼不值得做。或許,對習慣追求「更多」的香港人來說,<mark>最奢侈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的勇氣</mark>。當你開始追求「少,但是更好」,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從容而豐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