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璧名教授的人生哲學:從莊子思想中汲取的生命啟發

 蔡璧名教授的人生哲學:從莊子思想中汲取的生命啟發

 

蔡璧名教授作為融合中醫與古典哲學的學者,其人生哲學核心向莊子思想取徑,主張以「順應自然」「消解對立」「安住當下」的態度面對生命困境,將古代智慧轉化為現代人可踐行的生活法則,讓庄子的玄思不再是抽象理論,而成為療癒身心的實用指南。

 

蔡教授首先從莊子「無為」思想中提煉出「不強求」的生活態度,但她強調「無為」非消極怠惰,而是「不違逆事物本質的作為」。如同莊子《庖丁解牛》中,庖丁以刀刃順應牛骨肌理,而非蠻力切割,最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蔡教授將此延伸至現代生活:面對職場壓力、人際關係或自我期許時,不必強求「完美結果」,而是看清自身能力與客觀現實的邊界,像庖丁掌握「肌理」般理解事物運行節奏,如此既能減少內耗,也能在順勢中積累力量,避免因「強為」而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

 

其次,針對現代人常有的「分別心」與「比較焦慮」,蔡教授援引莊子「齊物論」的核心——「萬物齊一,無有貴賤」。莊子認為,人之所以痛苦,常因執著於「美醜、善惡、成敗」的對立,若能突破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便會發現所有事物皆有其獨特價值與存在意義,如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並非朝菌短淺、蟪蛄渺小,而是各自處於不同的生命節奏中。蔡教授主張,以此看待自我與他人:不必因他人的成就否定自己,也不必因暫時的挫折質疑價值,接受每個生命的「獨特性」,才能擺脫比較帶來的負累,找回內心的平和。

 

最後,蔡教授從莊子「安之若命」的思想中,發展出「接納不可控,專注可控」的生命智慧。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及「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並非教人聽天由命,而是認清生命中存在「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年歲增長、意外變故),與其徒然抗爭、陷入煩惱,不如坦然接納;而在可控的範圍內(如個人的心态、行動),則盡心盡力。蔡教授以自身經歷為例:面對學術研究的瓶頸或生活中的意外時,她先以「安之若命」接納困境的存在,再以積極的行動尋求解法,既不被無力感淹沒,也不讓焦慮消耗心力,最終在「接納」與「行動」的平衡中,找到面對生命的從容。

 

蔡璧名教授的人生哲學,可謂是莊子思想的「現代轉譯」:她跳脫古典文本的抽象框架,將「無為」「齊物」「安之若命」轉化為應對現代壓力的具體方法,讓古人的智慧不再遙不可及,而成為每個人可踐行的生活態度——順應自然而不消極,接納差異而不焦慮,面對困境而不慌張,最終在與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相處中,實現身心的安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