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 Gregor Mendel
為紀念「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生忌,我將以時間為脈絡,結合他的成長經歷、核心科研貢獻、多領域成就及歷史影響,撰寫一篇詳實且富有人文溫度的傳記,展現這位科學巨匠的堅守與傳奇。
一、早年歲月:從農家少年到科學求索者
1822 年 7 月 20 日,格雷戈爾・孟德爾(原名約翰・孟德爾)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里西亞海因策道夫村(今屬捷克)的一個佃農家庭。父親安東是勤勞的園丁,母親也擅長園藝,農家小院裡的花草果蔬,在他心中埋下了對植物生長的好奇種子。16 歲時,孟德爾進入特羅保文法學校深造,儘管家境貧寒,他仍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
1840 年,孟德爾考入奧洛莫烏茨大學,主修數學與物理。期間,他雖受憂鬱症困擾,卻在博物學教授約翰・卡爾・內斯特的引導下,對「性狀如何代代相傳」的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那句「代代相傳」的詩句成為他探索的起點。畢業後,在物理老師的建議下,他進入聖托馬斯修道院,取教名格雷戈爾,並於 1847 年獲得牧師職位。1851 年,修道院院長納普慧眼識珠,資助他前往維也納大學深造,師從「都卜勒效應」發現者克里斯蒂安・都卜勒,系統學習了物理、化學、數學、動植物學等課程,這套嚴謹的科學訓練為他日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基礎。
二、豌豆園中的偉大發現:遺傳學定律的誕生
1856 年,34 歲的孟德爾在修道院 7 公尺 ×35 公尺的小花園裡,開啟了改變生物學進程的豌豆雜交實驗。當時主流的遺傳理論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認為性狀會因環境影響而融合傳遞,但孟德爾透過觀察發現,許多植物性狀的遺傳具有穩定性,這促使他決心透過實驗尋找真相。
他精心挑選了 34 種豌豆品種,最終確定 7 對易於區分的相對性狀:圓粒與皺粒、黃色子葉與綠色子葉、高莖與矮莖等,這些性狀均由單一基因控制,便於觀察統計。在長達 8 年的實驗中,孟德爾親手栽種了超過 3 萬株豌豆,處理了 40 萬顆種子、4 萬朵鮮花,對每一代表現的性狀進行細緻計數與記錄。他開創性地將數學統計方法引入生物學研究,發現了震動學界的規律:
分離定律:雜交第一代(F1)均表現顯性性狀(如黃色豌豆與綠色豌豆雜交,F1 全為黃色);讓 F1 自交,第二代(F2)會出現性狀分離,顯性與隱性性狀比例接近 3:1(他統計的 19959 株 F2 豌豆中,顯性性狀 14949 株,隱性性狀 5010 株,比例約 2.98:1)。
自由組合定律:當研究兩對相對性狀時,F2 會出現 9:3:3:1 的表型比例,證明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可獨立分離、自由組合。
1865 年,孟德爾在布爾諾自然歷史學會分兩次宣讀了《植物雜交實驗》論文,提出「遺傳單元」(現稱基因)、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核心概念,闡明了遺傳的基本規律。1866 年論文正式發表,1869 年他又發表《動植物遺傳之研究》進一步補充研究成果,但當時的科學界未能理解這一發現的劃時代意義,論文如石沉大海。
三、多面人生:超越遺傳學的科學貢獻
孟德爾的科學探索從未侷限於遺傳學。1861 年,他參與創立布爾諾自然研究學會,1862 年開始從事氣象學研究,用圖表法處理觀測數據,發表多篇氣象學論文,並於 1865 年參與創立奧地利氣象學會。1865 至 1880 年間,他堅持精確測量地下水位,數據精確到公分級,為當地水文研究留下珍貴資料。
1871 年,孟德爾將研究拓展到動物領域,致力於蜜蜂雜交育種,希望培育高產優質的蜜蜂品種,還改良了蜂箱設計,積極參與養蜂協會活動並擔任副主席。此外,他曾在中學擔任自然科學代課教師,將科學知識傳遞給青年一代,1873 年還應州長邀請擔任摩拉維亞聾啞人學院負責人,踐行著神職人員的仁愛使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