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沉浮錄:讀書報告
《英華沉浮錄》讀書報告:在文字與文化的浮沉中尋覓知趣
一、引言:與董橋的文字相遇
《英華沉浮錄》是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報》撰寫的專欄文集,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共十輯。這部作品宛如一部「知識的博物志」,融合語文探討、文化觀察、人物交遊與時代感懷,既展現作者深厚的中西學養,亦折射出九七前後香港的文化焦慮與人文堅守。董橋以「沉浮」為題,暗喻語言與文化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而他的筆,正是打撈這些浮光片羽的網。
---
二、內容主題:知識、語言與文化的三重奏
1. 知識的境界:從求存到求趣
董橋援引美國作家威廉·薩菲爾的「知識三論」,將求知分為三層:
· 知以求存:熟習人事森林之道,是生存的基礎;
· 知以求成:追求事業圓滿與成就之樂;
· 知以求趣:滿足心靈對美的渴望,是「身心歡愉之源」。
他尤其強調「求趣」的價值,認為人生需保留對「抽象人文課題」的探索,例如他比較「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差異,指出前者是理性陳述,後者卻是感性的創作,而電腦永遠無法理解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詩意。這種對「無用之美」的堅持,正是他對抗工具理性時代的姿態。
2. 語文的沉浮:在政治與世俗間的掙扎
· 語言與權力:董橋犀利批判政治對語言的扭曲,指出「政治意識謀殺語言、歪曲語言威力如洪水猛獸」。他以歷史為鏡,反思極權體制下「女性美態」被視為罪惡、知識分子思想被禁錮的悲劇。
· 鍛句鍊字是禮貌:他主張文字應以「經世致用之學為根基」,反對空疏虛無,並認為詩詞古文是文化品味的養分,但真正的實學「畢竟不是清風明月」。他更以《耳食錄》中《香囊婦》的典故,幽默自嘲堅守文字之雅如面對誘惑「拔劍自衛」,終究「不忍下手」。
3. 文人的風骨:舊時月色與當代情懷
書中記述了許多文化人的風範,例如:
· 葉恭綽的慷慨:張大千因賭債失去祖傳《曹娥碑》,葉恭綽得知後慨然歸還,稱「一生愛好古人名跡,從不巧取豪奪,玩物而不喪志」。
· 饒宗頤的聯語:1984年香港前途談判之際,饒宗頤寫下「歲月隨人好,山河照眼明」,查良鏞(金庸)在社評中藉此呼籲港人「自己好,歲月自然好」,展現文人以筆介入時代的智慧。
· 劉旦宅的畫意:董橋珍藏劉旦宅所繪《平兒理妝》,題識中「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幽默,與畫中「纖細手指,水靈眼睛」的雅緻,交織成古典與現代的對話。
---
三、藝術特色:董橋文字的「濃妝豔抹」與冷隽深沉
1. 文白交融的節制美
董橋推崇「文字收放恰到好處」,如台靜農評《陶庵夢憶》「水墨滃鬱中,有一種悲涼意味,卻又捉摸不着」。他寫人生滄桑:「中年心事如青花瓷器脆薄」;寫歷史傷痛:「歷史的傷痕是陳年風濕,刮風下雨都會痛」。這種「淡雅朴素」的美學,正是《板橋雜記》中「四方取以為式」的風格。
2. 旁徵博引的書卷氣
從英國文豪約翰遜的「知識分子精神生活」,到張潮《幽夢影》論藏書五境,再到廣東話「傾偈」源於古語「傾蓋」的考證,董橋的博學並非炫技,而是將東西文化化為胸中丘壑。他曾比喻,藏書與讀書的終極境界是「能想」,這正是他對知識活用的堅持。
3. 幽默與溫情並存的敘事
他寫收藏之癡:「少年愛買書,青壯嗜藏書,中歲多讀書」;又調侃現代人「被電腦綑綁,不再魚雁往返」。而在〈香囊婦〉的典故中,他以少年拒美自況,笑嘆「不如毅然脱雅」,卻終究不捨對文字的執著。
---
四、個人感悟:在浮躁時代安頓心靈
1. 「求趣」作為一種生活抵抗
董橋說:「真正讓生命豐美的,往往竟是遺忘了的前塵影事」。在效率至上的時代,他讓我們重新發現「懶洋洋的下午」的價值——那不是怠惰,而是如十八世紀倫敦文人般,「懂得閒適之趣,真心體貼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2. 文化鄉愁與身份認同
董橋自喻「時光裂縫裡的拾荒者」,他的沉浮錄既是香港的文化備忘,也是全球化下對文明根脈的追問。他筆下的「舊派遺老」或許漸行漸遠,但其精神——如《時代》雜誌創辦人所言「溫馨而不傷感,尖銳而不涼薄,入世而不低俗」——仍是媒體與知識分子的鏡鑑。
---
五、結語:在沉浮中守望文明的餘溫
《英華沉浮錄》是一座文字與文化的燈塔,在時代的暗潮中指引方向。董橋以筆為舟,載我們穿越語言的洪流、知識的海洋,最終停泊於心靈的港灣。若說這部書有何終極啟示,或許正是他所言:「人生讀書未必有大用處,但橫遭磨難時,腹中學問可化為黑夜燈火,照亮寂寞的靈魂」。
佳句擷英:
1. 「知以求存,知以求成,知以求趣。」
2. 「溫馨而不傷感,尖銳而不涼薄,入世而不低俗。」
3. 「文字以經世致用之學為根基,當然要比一味空疏虛無可取。」
4. 「真正讓生命豐美的,往往竟是遺忘了的前塵影事。」
5. 「歲月隨人好,山河照眼明。」
(全文約九百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