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全能開發》
《唔使做?定係唔够电?——讀《能量全開》後的能量啟示錄》 在維港岸邊的寫字樓裡,總見燈火通明到深夜。香港人慣常把「時間唔够用」掛在嘴邊,卻鮮少聽見有人說「我嘅能量用完了」。這本由績效心理學家吉姆·洛爾(Jim Loehr)與記者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合著的《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恰似在急管繁弦的都市節奏裡,敲響一記醒鐘。 兩位作者在職業體育界的訓練經驗令人稱奇——他們發現頂尖運動員的成功秘訣不在於擠壓訓練時間,而在於精準調控能量節奏。這種跨界智慧移植到現代職場,竟產生驚人共鳴。書中那個華爾街高管總在下午三點精神渙散的案例,彷彿就是中環某間玻璃幕牆後的寫照:「當他學會每90分鐘補充水分、短暫離座伸展,業績報告上的數字竟隨著他的能量曲線同步攀升」。 全書精髓在於提出能量的四重維度:身體如蓄電池,情緒似變壓器,心智若導線,精神乃電源。最妙的是破除「持久續航」的迷思——書中直言「波動才是宇宙常態」,與東方智慧的「張弛有道」遙相呼應。還記得那個觸目驚心的比喻嗎?「如同要求運動員在賽事中全程衝刺,卻在辦公桌前期望自己八小時保持巔峰狀態,這何嘗不是種現代荒誕?」 書中提倡的「儀式習慣」令人想起茶餐廳阿姐每日開檔前那杯雷打不動的鴛鴦。作者說「意志力是稀缺資源,儀式感才是能量開關」,某位跨國企業女主管每日清晨的冥想時刻,不僅讓她從乳癌康復,更在董事會裡練就「在風暴中心依然呼吸平穩」的功力。這種將能量管理融入生活肌理的理念,比硬邦邦的時間表更貼近人性。 特別值得港人深思的是「能量赤字」的警示。當我們炫耀連續加班72小時,何嘗不是在透支未來的生命額度?書中那個每季度必定登山閉關的律師,他的行事曆在旁人看來充滿「空白浪費」,卻不知這些刻意留白正是他始終領先的秘訣。這讓我想起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分心術,在能量管理學裡竟成了「全神貫注的切換藝術」。 掩卷那夜,我望見對面大廈仍有半數窗戶亮著燈光。忽然明白為何書中要說「管理能量,就是管理人生」。當我們不再問「幾時收工」而是「仲有幾多電」,當休息不再罪惡而成為戰略,或許就能在霓虹璀璨的維港兩岸,找到屬於自己的恆定光譜。畢竟這座城市需要的,從來不是更多熬夜的軀殼,而是始終滿電的靈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