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釣譽」的深層邏輯與財富的價值選擇



「沽名釣譽」一詞,確實精準刻畫了某些社會行為的本質。這類行為的核心在於「名實分離」——當事人追求的不是內在能力的累積,而是通過捷徑獲取外在光環。其動機可分為兩類:一是心理補償型,因內心匱乏而極度渴望認可;二是功利計算型,將名聲視為資源跳板。無論何者,共同點在於「表面功夫重於實質貢獻」。

然而,若將吳賜夢(Ng Tse Meng)的行為簡單歸為「沽名釣譽」,或許忽略了財富階層的運作邏輯。對他而言,18,900新元不僅是餐費,更是一筆精準的社交資本投資:

1. 稀缺性溢價:與星展銀行CEO共進晚餐的機會本身具有排他性,此類頂級人脈的接觸渠道往往有價無市。

2. 信任背書效應:公開與金融領袖的聯結,能為其財富管理業務帶來隱形信用擔保,吸引高淨值客戶。

3. 符號化傳播:事件經媒體報導後,「與



Tan Su Shan共餐者」成為其個人品牌標籤,遠超廣告的説服力。

此舉看似揮霍,實則符合經濟理性——用可量化的金錢換取難以複製的社會資本。但需警惕的是,若這種「符號消費」成為主流價值觀,可能加劇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讓人誤以為「捷徑優於深耕」。

若我擁有18,900新元:投資邏輯與價值重建

與其參與一場天價飯局,我更願將這筆資金注入代表實體經濟的星展股票(DBS)。背後的思考不僅是財務回報,更是對「價值創造」的信仰:

- 資本的循環意義:購買銀行股等於參與社會資金融通,間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與就業,比單次消費更具持續影響力。

- 複利思維:假設星展年均回報率5%,此筆投資十年後將增值至3萬新元,而飯局的社交紅利卻可能隨時間衰減。

- 風險對沖:股票具流動性,可隨時調整配置;而社交投資的成效卻受場環境等多重不確定性影響。

更重要的是,此選擇反映一種價值觀:拒絕將人際關係「商品化」。真正的影響力應源於專業能力與社會貢獻,而非刻意營造的符號。當社會過度推崇「捷徑神話」時,我們更需重申樸素真理——持續學習、誠信經營、創造實質價值,纔是立足長遠的根基。

吳賜夢的選擇揭露了階層流動的隱形規則,但大眾不必為此焦慮。與其羨慕捷徑,不如專注構建自己的「能力護城河」。財富的真正意義,在於它能放大一個人的本質:投機者用它購買光環,創造者用它積蓄力量。而歷史終將證明,後者纔是文明進步的底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