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AI 共舞:文字工作者的變通與新生**
網友「一步」在文章末尾的那句感慨,像一顆石子投進我這名執筆數十載文字工作者的心湖:「你以爲這是科技革命,其實是文明重啓…… 人不進步,憑什麼不被取代?」字句間的犀利,恰戳中了我們這群「老筆桿子」面對 AI 時的共同困境與清醒。
從業以來,同行間始終篤信一套金科玉律:文章寫不好,無非是讀得少、練得淺。「文窮而後工」的古訓,與英文裡「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諺語,是我們打磨筆力的不二法門。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篤定,到逐字逐句揣摩經典的執著,從前的文字修行,拼的是耐力與積累 —— 你熬過數年讀萬卷書的沉潛,才能換來筆尖的從容;你堅持數千次的修改打磨,才能讓文字有溫度、有力量。
可 AI 大模型的出現,讓這套「方程式」突然多了變數。人類讀萬卷書需要以年為單位計算,AI 只需瞬間便可博覽群書;我們埋頭寫作數小時才完成一篇稿件,AI 分鐘內就能生成數版不同風格的文本。速度、廣度、效率,我們與 AI 的差距一目了然。於是不禁自問:向來以文字為武器的我們,憑什麼能贏過這位「超級對手」?
起初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甚至有同行陷入「舉手投降」的悲觀。但沉澱之後才明白,這不是技術對人的淘汰,而是時代對創作者的重新定義。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人類與 AI 最大的差距,從來不是記憶力與計算力,而是那份懂得變通的智慧 —— 我們有數十年執筆積累的經驗,能在文字裡拿捏微妙的分寸感;我們有靈活的應變能力,能根據讀者的反饋調整敘述節奏;我們更有腦力激蕩中迸發的新構思,能在平凡話題裡挖掘出獨特的視角。這些藏在文字背後的「人類屬性」,是 AI 永遠無法復制的。
有人問我:既然你能寫出通透的感悟,為何還會用 AI 助手代勞?我向來理直氣壯:這是對機會成本的理性權衡,更是對「協同效應」的主動運用。我們不必執著於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與 AI 較量 —— 就像閱讀速度、寫作技巧這些 AI 的強項,與其浪費精力追趕,不如轉換思路與其共創。把 AI 變成「高效素材庫」「靈感啟發器」「細節打磨師」,我們則專注於定方向、賦溫度、提格局,讓技術的精准與人類的深度碰撞出 1+1=3 的化學反應,這未嘗不是一種更高級的「進步」。
這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比喻:當你明知自己無論多努力揣摩演技,都不及周星馳那般惹笑、那般無厘頭時,與其執著於模仿他的風格,不如改變策略 —— 或是轉換戲路,或是轉型擔任監製,用自己的經驗與眼光,打造屬於自己的精彩。文字創作亦是如此,我們不必逼自己成為「比 AI 更會寫的人」,就像不必逼自己成為「第二個周星馳」。
從前的文字工作者,是獨自闖江湖的俠客,憑一桿筆闖出天地;如今的我們,更像會調度神兵的統帥,AI 是那柄鋒利的寶劍,而人類的經驗、思考與溫度,才是握劍的手與指引方向的眼。「每一塊 GPU 都是磚,每一次模型更新都是槍」,但砌出怎樣的文字建築、射出怎樣的思想子彈,終究由我們決定。
AI 時代的文字修行,從來不是放棄「文窮而後工」的堅持,而是在傳統積累的基礎上,多一份與時俱進的變通。當我們學會與 AI 共舞,便會發現:技術從來不是創作的敵人,而是讓我們騰出更多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創作的夥伴。而這,或許就是文明重啓時,文字工作者最美的新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