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可以不華麗,行得通便可以!——權記酒家與AI浪潮的變通啟示
轉身從來不需要華麗的鋪墊,行得通,就是最好的樣子。就像香港老牌食肆權記酒家,早年憑著殷實作風、熱誠待客與「平靚正」的菜式,高峰期連開十多間分店,老闆兩公婆本可「印印腳」安享晚年,誰料黑暴事件、新冠肺炎接連來襲,後又遇「北上消費」潮流擠壓,昔日熱鬧的酒家漸漸冷清,眼看就要撐不下去。
換作旁人或許早已認命,但權記兩公婆偏不——他們沒搞華麗的「轉型儀式」,也沒糾結「丟掉酒家招牌很丟臉」,只抱著「行得通就好」的念頭,把氣派的酒家改成了街坊熟悉的兩餸飯店。從「老闆」变回「落手落腳」的師傅,清晨去市場揀靚料,親自掌勺炒出酒家水準的餸菜,用平民價錢讓街坊吃到飽、吃到香。沒有華麗包裝,只有實打實的味道與人情味,可就是這般樸素的轉身,讓權記門前重新排起長隊,分店愈開愈多,比從前更旺。
權記這「不華麗卻行得通」的轉身,恰似我們面對AI浪潮時該有的清醒。如今不少人談AI色變:有人執著於「從前的經驗最寶貴」,不願用AI整理素材、優化流程,寧可埋頭做重複工作,最後被效率甩在身後;有人追求「一定要比AI強」,非要在記憶力、速度上與AI較勁,徒增焦慮卻毫無意義。就像從前文字工作者以為「只有讀萬卷書才會寫」,食肆老闆以為「做酒家才夠體面」,我們總被「華麗的固有印象」綁住腳步,忘了「行得通」才是硬道理。
其實面對AI,無需華麗的對抗,也無需刻意的炫耀。文字工作者可以坦然讓AI做「素材整理員」,自己專注賦予文字溫度與立場;上班族可以讓AI處理瑣碎數據,騰出時間鑽研創意與決策;就連傳統行業,也能借AI優化服務流程,守住從前的匠心。就像權記沒丟掉「好味道」的核心,我們也不必丟掉「人的思考與溫度」這一根本——只要找到「人與AI協同」的行得通之路,就算轉身時有些笨拙,也能在新時代裡闖出屬於自己的生機。
畢竟,無論是一間食肆的重生,還是一個人的成長,從來不是看轉身有多華麗,而是看腳下的路通不通、心裡的方向對不對。權記用兩餸飯證明了這點,而我們面對AI時,亦能憑這份「行得通就好」的變通,走出屬於自己的通透與從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