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黃熾華

黃熾華:文心跨界的「詩意行者」
在香港當代文壇,黃熾華以「多面手」姿態獨樹一幟 —— 他既是執鞭講台的師者,也是躬身商海的實踐者,更是筆耕不輟的文人。這位精通琴棋書畫、醉心潮劇的跨界雅士,用跌宕人生滋養文學創作,以「熔古鑄今」的筆墨,在詩詞與散文的天地間,寫下屬於時代的詩意注腳。
教育生涯為黃熾華的文心埋下伏筆。早年執教的歲月裡,他既向學子傳授知識,也在講台與典籍間深耕傳統文化根基。課堂上的文史講授與課後的筆墨研習,讓他對古典詩詞的格律章法爛熟於心,而與年輕心靈的碰撞,又孕育了他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感知。這段經歷塑造了他「兼容並蓄」的思維特質:既敬畏傳統,又不困於故紙堆,為日後的文學創新埋下種子。
中年跨界從商,成為黃熾華人生的重要轉折。脫離象牙塔的安穩,他在市場浪潮中歷練沉浮,其間的人情冷暖、世事洞察,都化作文學創作的鮮活素材。不同於純粹書齋文人的局限,商業經歷賦予他的文字以煙火氣與思辨力 —— 在散文中,他能精准捕捉市井百態的溫度;在時評裡,他能穿透表象直擊問題核心。更難得的是,商海奔波從未消磨他的藝術熱忱:深夜案頭,他仍堅持臨帖作畫;閒暇之餘,常與潮劇票友切磋唱腔,將琴棋書畫的意趣融入生活,也注入筆端。
文學創作是黃熾華最耀眼的標籤,而「大膽創新」是其作品最鮮明的特質。他打破文體邊界,開創性地踐行「詩歌小說化」理念:在詩詞中植入敘事線索,讓每首作品都成為微型故事,如《春之歌》中「暖日映山調正氣,東風入樹舞殘寒」的詩句,既守格律之嚴,又藏場景之活,讀來如見畫面、如聞故事。這種創新並非憑空臆造,而是建立在他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 —— 近體詩的對仗工整與新詩的性靈抒發在其筆下交融,古典意象與現代哲思相互碰撞,形成獨樹一幟的文風。
新著《春之歌》堪稱其創作理念的集大成者。這部收錄逾百首近體詩詞與新詩的作品集,既是黃熾華文學功力的展現,更是其人生感悟的結晶。詩中既有對自然時序的詠歎,如借春日復蘇抒發對希望的嚮往;也有對人生百態的思考,於筆墨間流露真摯情感。從「平仄」到「自由」,從古典到現代,他在兩種創作範式間游刃有餘,恰如他在教育、商業與文學間的跨界穿行,看似多元卻始終以「文心」為核心。
潮劇與書畫的修為,更讓黃熾華的文學作品添了幾分雅韻。潮劇「字正腔圓」的唱腔美學,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文字節奏;書畫創作的構圖意境,使其詩詞自帶視覺張力。這種多藝術門類的滋養,讓他的作品既能「以詩言志」,亦能「以文傳情」,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美感。
縱觀黃熾華的人生軌跡,從講台到商海,從筆墨到戲台,每一段經歷都成為文學創作的養分。他用跨界經歷豐富生命厚度,以傳統底蘊支撐創新高度,在香港文壇書寫了獨特的「詩意人生」。正如《春之歌》所展現的,他的文字既有古典文化的溫潤底色,又有時代精神的鮮活氣息,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學橋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