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齊鳴:《三劍樓隨筆》讀書報告
金庸、梁羽生與百剑堂主合著的《三剑楼随笔》,是三位文壇名家當年在《大公報》專欄文章的結集。這本匯聚三人智慧的作品集,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也無深奧難懂的理論,卻以輕鬆灑脫的筆觸、縱橫古今的視野,成為了解上世紀中葉知識分子思想風貌的珍貴文獻,更讓讀者領略到「三劍客」各有千秋的文字魅力。
全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三位作者雖同為專欄寫手,筆風卻各具特色,恰似三柄風格迥異的寶劍。金庸的文字向來兼具文學性與趣味性,他在談及歷史人物時,常能跳出傳統史書的框架,以獨特視角剖析人物內心。如他在《武當與少林》一文中,不僅梳理兩大武術流派的發展脈絡,更感慨「武術的最高境界從非爭強好勝,而是內心的平和與仁愛」,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武俠精神的深層思考,這與他日後創作武俠小說時強調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理念遙相呼應。
梁羽生則以博學沉穩著稱,他的文章多聚焦於文化典故與傳統技藝,字裡行間滿是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在《談棋》一篇中,他從圍棋的起源談起,縱論歷代棋壇名家的故事,最後寫道:「棋如人生,每一步選擇皆有代價,懂得捨棄方能成就大勢」,將棋理與人生哲思巧妙融合,讓讀者在品味棋文化的同時,也獲得關於人生選擇的啟示。這種將知識與感悟相結合的寫作風格,讓他的文章既有厚度,又不失溫度。
百剑堂主的文章則以犀利幽默、貼近生活著稱。他善於從日常瑣事入手,引申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如在《談吃》一文中,他描寫自己對家鄉小吃的懷念,同時譏諷當時社會上「追求奢華飲食,忽視食物本味」的風氣,直言「真正的美味從不在於食材名貴,而在於吃時的心境與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他的文字沒有居高臨下的说教,而是以平等的姿態與讀者閒談,仿佛一位親切的長者在分享生活感悟,輕鬆間便引發讀者共鳴。
三位作者雖寫作風格各異,但都秉持著真誠的態度,用文字記錄時代、傳遞思考。這本《三剑楼随笔》不同於嚴肅的學術著作,也不同於淺薄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本「文化閒談錄」,讓讀者在流暢的文字中,既增長了知識,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與思想的力量。即便時隔多年,今日重讀這本書,仍能從中讀出三位名家的風采,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文化、生活與社會的熱切關懷,可謂一部值得反覆品味的佳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