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鋒於筆:《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讀書報告


鄺啟東所著的《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由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這本著作跳脫了大眾對金庸「武俠小說大師」的固有印象,以紮實的史料與細膩的分析,揭開金庸在武俠文學之外的多重身份 —— 報人、評論家、文化傳播者,讓讀者看見一位更立體、更豐富的查良鏞(金庸本名)。書中大量引用金庸本人的言論與文字,恰如其分地還原了這位文壇巨匠在不同領域的堅持與思考,可謂了解金庸「非武俠面向」的重要讀本。
全書最具突破性之處,在於對金庸「報人身份」的深度挖掘。多數讀者熟知他創作《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的輝煌,卻鮮少了解他數十年深耕報業的歷程。鄺啟東在書中引用金庸談及辦報理念時的話:「報紙的生命在於真實,報人的良知在於敢言」,這句話恰是金庸主持《明報》數十年的核心準則。書中記載,金庸在《明報》開設「自由談」專欄期間,即便面對輿論壓力與社會爭議,仍堅持發表客觀評論,他曾直言:「我寫評論不是為討好任何人,而是為守住心中的是非底線」。這種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與他武俠小說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遙相呼應,讓人看見其文字背後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
在文化傳播領域,本書同樣展現了金庸不為人知的努力。金庸晚年潛心翻譯《聖經》片段與西方經典文學,對此他曾解釋:「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城堡,而是流動的江河,翻譯便是架起溝通的橋樑」。鄺啟東在書中詳述金庸翻譯時的細節 —— 為了讓中文讀者更易理解西方典故,他會在譯文中巧妙加入淺顯註解,既保留原文精髓,又融入東方文化視角。這種「中西融合」的態度,正如金庸所言:「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拒絕外來事物,而是有能力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這份開放與包容,讓他在文化傳播領域同樣留下深刻足跡。
此外,書中對金庸「文學評論」成就的梳理,也彌補了大眾認知的空白。金庸早年曾發表大量文學評論文章,評價魯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他在評論中寫道:「文學的價值不在於辭藻華麗,而在於能否觸動人心、反映時代」。鄺啟東指出,金庸的文學評論向來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他善於用通俗語言解讀深奧文學理論,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學批評的魅力。這種「雅俗共賞」的風格,日後也融入他的武俠創作,使其作品既能吸引普通讀者,又能獲得學術界認可。
《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最寶貴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塑造「完美大師」形象,而是真實呈現金庸在不同領域的探索與堅持。正如鄺啟東在書末引用金庸的話:「我這一生,不過是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寫自己想寫的文字」,這份質樸的堅持,恰是金庸超越「武俠大師」標籤的核心魅力。對於喜愛金庸的讀者而言,這本書不僅是一次「補課」,更是一次重新認識偶像的旅程 —— 原來在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之外,查良鏞還有如此豐富的筆耕人生,而這一切,同樣閃耀著智慧與堅守的光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