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量化之王”James Harris Simons

 詹姆斯·哈里斯·西蒙斯(James Harris Simons,1938年4月25日-2024年5月10日)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投資家和慈善家,被譽為“量化之王”。 西蒙斯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米德爾塞克斯縣牛頓鎮,是一個鞋廠老闆的兒子。他早年就展現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1958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畢業,196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擔任數學教授,同時還是美國國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期間,他還曾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從事代碼破解工作。1968年,由於公開反對越南戰爭,他被美國國防研究院解僱,隨后前往紐約州立石溪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后又擔任數學學院院長。 1974年,西蒙斯與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聯合發表了論文《典型群和幾何不變式》,創立了陳-西蒙斯定理,該定理對理論物理學具有重要意義,被廣泛應用到從超引力到黑洞的各大領域。此外,他還幫助同在石溪大學的楊振寧解決數學問題,助其建立了楊-米爾斯理論。1976年,西蒙斯因在多位平面面積最小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贏得了美國數學協會的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 1978年,西蒙斯離開石溪大學,開設了私人投資基金Limroy。1982年,他創立了文藝復興科技公司。1988年3月,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推出了大獎章基金,西蒙斯和他的團隊開始從主觀交易轉型到量化交易。西蒙斯建立了大量可以用於股票投資實戰的數學模型,依靠數學模型和電腦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作出交易決策。從1988年到2019年,大獎章基金年化收益率為39%,費前收益率則是66%,打敗了巴菲特和索羅斯。2008年度,西蒙斯以25億美元的收入,排名《阿爾法》雜志“第八屆全球對沖基金經理收入年度排行榜”的第一名。 1994年,西蒙斯夫婦成立了西蒙斯基金會,專門援助教育及醫療方面的科學研究計劃。2003年,西蒙斯基金會旗下又創辦了西蒙斯自閉症研究中心。2004年,他創辦了“為了美國數學”項目,初期投入2500萬美元,兩年后又增資一倍至5000萬美元,用於支持數學相關的研究工作。西蒙斯夫婦向數百個慈善事業捐贈了數十億美元,2022年1月,西蒙斯入選《福布斯》公布的美國25位最慷慨的捐贈者名單。 2024年5月10日,西蒙斯在紐約去世,享年86歲。他的一生在數學、投資和慈善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 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電盈主席李澤楷早年一宗投資決策,至今仍是香港商界津津樂道的談資,更藏著關於「嘗試與遺憾」的深刻啟示。1999年,他透過電訊盈科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股權,成為這家初創企業的關鍵早期投資者。當時騰訊用戶規模雖節節攀升,卻深陷盈利模式不明朗的困境,連不少香港投資圈人士都對其前景頗有爭議,認為這家依賴即時通訊的公司缺乏穩定獲利能力,難以長久發展。 2001年,為籌集收購香港電訊所需的180億美元債務資金,李澤楷最終以1260萬美元將股份出售予南非MIH集團,短短兩年獲利逾10倍。在當年的市場環境下,這宗交易可謂務實明智——既解決了資金緊張的燃眉之急,又鎖定了可觀回報,當時不少香港媒體更盛讚他「財技出眾」「不愧小超人之名」。誰料時隔多年,騰訊已成為橫跨社交、遊戲、金融的科技巨頭,若當年保留股份,按其巔峰市值估算,價值可達1.4兆港元,遠超李氏家族現有資產總和,這也讓這宗交易成為商界公認的「經典遺憾」。 類似的狀況,在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的投資生涯中屢見不鮮,香港商界亦不乏同類例證。早年長實在地產佈局中,曾錯過九龍東等新興商圈的發展紅利;新鴻基也有過短期沽售核心商鋪後,物業價值數倍上漲的經歷。事實上,不論是商界巨擘還是香港普通投資者,都難免做出被事後質疑的選擇。香港投資市場向來活躍,不少市民都有買賣股票、基金的經驗,試想誰能保證每筆交易皆精准無誤?又能確保每次沽出都恰好趕在股價高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市場瞬息萬變,從無未卜先知的可能。 投資的本質向來與或然率相伴,操作愈頻繁,出現「失誤」(如提早沽售)的概率可能愈高。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不能因懼怕失敗而放棄嘗試。正如蔡瀾先生所言:「你願意嘗試,機會便有五五之分;不願意嘗試,機會則等同於零。」放棄嘗試,才是最徹底的失敗。 面對外界事後孔明式的評論,李澤楷與孫正義始終不以為意,依舊堅持己路、在投資領域持續佈局。他們的經歷恰恰印證:商界從無完美決策,不論成敗,敢於嘗試、勇於堅持,方為真漢子。這份對「嘗試」的執著,亦與香港人向來秉持的拼搏精神不謀而合,正是本地投資者與創業者在波動市場中應秉持的初心。

創新者的解答

 讀書報告- 創新者的解答:掌握破壞性創新的9大關鍵決策,Clayton Christensen and Michael Raynor Clayton Christensen與Michael Raynor合著的《創新者的解答》,延續了「破壞性創新理論」的核心思想,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供了實用解決方案。這本被《經濟學人》評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六大管理著作之一」的書籍,直面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開發新市場與滿足現有顧客永遠是難以兼顧的兩難?」,為處於變革時代的企業指明了方向。 書中提出的「破壞性創新」理論,顛覆了傳統的創新思維。Christensen認為,許多成熟企業之所以在創新中失敗,並非因為技術不足或資源匱乏,而是因為它們過度專注於滿足現有客戶的需求,忽視了潛在的新市場機會。這些被忽視的市場,最終會被小企業的「破壞性創新」占領,並逐漸顛覆整個產業。書中強調:「破壞,才能成長,但是該如何切入市場,需要精準的判斷與科學的決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出了9大關鍵決策,幫助企業規避創新盲點、把握破壞性創新的機會。例如,在選擇市場時,企業應當關注「不被現有企業重視的邊緣市場」;在技術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能滿足新市場需求的簡單技術」。作者在書中寫道:「優秀的創新者,不是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是能找到技術與市場的完美契合點。」這本書讓我們明白,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冒險,而是有跡可循的科學實踐。在當今科技快速迭代、產業不斷被顛覆的時代,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創業公司,掌握破壞性創新的核心決策,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實現可持續的成長。 --- #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

 讀書報告-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Peter F. Drucker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Peter F. Drucker,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中,系統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與核心。這本書是Drucker最重視的著作之一,它跳出了傳統管理學的理論框架,從「企業」「管理者」「員工」三個維度,深入探討了管理的價值與實踐方法,成為歷久彌新的管理經典。 Drucker在書中開宗明義:「管理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實踐,其本質在於調動人的潛能,實現組織與個人的共同目標。」他反對將管理簡化為「指揮與控制」,強調管理的核心是「責任與使命」。書中論及「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和員工」「管理的結構」與「制定決策」等核心內容,既探討了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和挑戰,也關注了管理者應具備的特質與能力。Drucker認為:「管理者的成功,不是看他管理了多少人,而是看他帶動了多少人的成長,創造了多少實際價值。」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是對「人的重視」。Drucker強調,管理的對象不僅是事與物,更是人。優秀的管理者應當懂得尊重員工、激勵員工,幫助員工實現自我價值。他在書中寫道:「企業的唯一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這一觀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無論是企業管理、團隊帶領,還是自我管理,Drucker的管理智慧都能帶來深遠啟發。這本書讓我們明白,管理的最終目標不是實現組織的短期業績,而是通過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組織與個人的長遠發展,這正是管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 # 

鳳凰專案

 讀書報告- 鳳凰專案:看IT部門如何讓公司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故事,Gene Kim, Kevin Behr, and George Spafford Gene Kim、Kevin Behr與George Spafford合著的《鳳凰專案》,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IT部門帶領公司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故事。這本書不僅情節扣人心弦,更深刻捕捉了諸多仰賴IT的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正如品管大師戴明博士所言:「改變不是必要,但存活亦非必然。」這本書用真實的企業經歷告訴我們,在數位化時代,IT部門的價值遠遠超出「技術支持」,更是企業轉型與發展的核心動力。 書中的主角比爾,臨危受命負責拯救瀕臨失敗的「鳳凰專案」。在這個過程中,他面臨著IT部門與業務部門對立、技術債累積、工作流程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困境幾乎是所有企業IT部門的真實寫照。作者通過比爾的經歷,提出了「IT三個維度」的核心理論——流動性、反饋、持續學習與實驗,並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優化這三個維度,提升IT部門的效率與價值。書中強調:「IT不是企業的附屬部門,而是與業務深度融合、驅動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複雜的IT管理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輕鬆領悟核心原則。例如,書中通過「工廠生產線」的比喻,解釋了IT工作流程優化的重要性;通過「團隊协作解決危機」的情節,強調了跨部門溝通的價值。作者在書中寫道:「對每個曾因盲目倚賴IT組織而深陷泥淖的人來說,這段企業經歷痛楚終獲成功的故事將能引發他們的共鳴,觸動似曾相似的感受。」這本書不僅適用於IT從業者,也能讓企業管理者重新認識IT部門的價值,學會如何通過IT轉型帶動企業整體發展,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實現逆勢翻盤。 #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

 讀書報告-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都是這樣成功的,Daniel Coyle Daniel Coyle在《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中,通過對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等頂尖團隊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優秀團隊的成功密碼。本書打破了「團隊成功依賴明星成員或華麗戰略」的偏見,提出核心觀點:「團隊文化並不在於『你是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這一樸實的結論,為所有追求卓越的團隊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書中總結出高效團隊共通的三大關鍵技巧:打造安全感、分享弱點、確立目標。「打造安全感」是團隊的基石,Coyle認為,當成員感到被信任、被接納時,才會願意全力投入,釋放最大潛能。他在書中寫道:「安全感不是指團隊成員之間毫無矛盾,而是指即使有分歧,也相信彼此不會相互傷害,能夠真誠溝通。」Google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安全感最高的團隊,生產力與創新力也最強。 「分享弱點」是建立深度信任的關鍵。優秀的團隊從不鼓勵成員偽裝完美,反而鼓勵真誠暴露自己的不足與困惑。Coyle以海豹部隊的訓練為例,指出:「當一個人敢於承認『我做不到』,團隊才能匯聚力量幫助他,而不是讓隱藏的弱點成為團隊的隱患。」而「確立目標」則讓團隊形成合力,這個目標必須清晰、具體,並且讓每個成員都明白自己的角色與意義。 本書不僅有理論支撐,更提供了積極改善團隊表現的具體策略,同時揭露了值得借鑒的失敗案例。Coyle強調:「優秀的團隊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具體行動慢慢塑造的。」這本書讓我們明白,高效團隊從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成員共同踐行核心原則的結果。無論是企業團隊、體育隊伍,還是公益組織,只要堅持打造安全感、鼓勵分享弱點、明確共同目標,就能突破瓶頸,達成令人激賞的成就。 --- #  #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