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實踐經營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Practical Wisdom from Konosuke Matsushita")

 **經營如修行: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


走在旺角街頭,霓虹燈下盡是琳瑯滿目的商舖招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都市裡,每天都有新店開張,也有老字號結業。究竟什麼才是企業長青之道?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實踐經營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Practical Wisdom from Konosuke Matsushita")給出的答案令人深思:<mark>經營的本質不在於擊敗對手,而在於創造價值</mark>。


這位從腳踏車學徒起步,創立國際電器品牌Panasonic的傳奇人物,用他畢生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卓越的企業家,首先是深刻的人生觀察者**。松下幸之助只有小學學歷,九歲便開始當學徒,卻在商界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經營理念。他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將自己從三次重病、無數經營危機中領悟的道理,傳承給後世的企業經營者。


書中最核心的「自來水哲學」至今依然發人深省:<mark>企業的使命,是讓產品像自來水一樣取之不盡,價格低廉卻能造福大眾</mark>。這個理念在1932年提出時相當超前,當時的企業大多只關注利潤。松下卻認為,追求利潤與貢獻社會本是一體兩面。這種思想對香港中小企東主特別有啟發——在租金高昂的壓力下,是堅守品質服務街坊,還是唯利是圖追求暴利?


全書沒有艱澀的管理理論,而是充滿智慧的生活體悟。例如談到人才培養,松下提出「70%原則」:<mark>用人當用其七分長,留三分空間供其成長</mark>。與其追求完美人才,不如給有潛力的員工實踐機會。這種務實的用人哲學,對香港企業常有的「即插即用」心態,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松下對「經營逆境」的見解尤其值得細味。他認為:「順境是發展的機會,逆境是培育實力的機會。」書中記載了二戰後工廠被限產的困境,他卻在此時提出「高薪高效率」制度,結果生產力不降反升。這種<mark>在限制中尋找突破的智慧</mark>,對面對經濟波動的香港企業家來說,格外有共鳴。


「水庫式經營」是另一個影響深遠的理念。松下主張企業應該像水庫一樣,無論天氣旱澇都能穩定供水。具體而言,就是<mark>在景氣時儲備實力,以應對不時之需</mark>。這個原則在當今變幻莫測的商業環境中,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最打動我的是松下對「企業家責任」的詮釋。他說:「企業是社會的公器,經營者只是暫時的管理者。」這句話讓我想起香港許多歷經數代的老字號,它們之所以能傳承,正是因為超越了單純的牟利,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這種<mark>超越利潤的使命感</mark>,或許正是許多現代企業缺少的靈魂。


這本書不僅適合企業經營者,也適合每一位在職場打拼的香港人。當我們為了升職加薪疲於奔命時,松下提醒我們:<mark>工作的意義不在於職位高低,而在於能否透過工作實現自我成長與社會貢獻</mark>。


在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松下的經營哲學猶如一杯清茶,需要靜心品味。他告訴我們:<mark>真正的成功不是擊敗了多少對手,而是創造了多少價值,培養了多少人才</mark>。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位出身寒微的經營者,能夠創造出跨越世紀的企業傳奇。


合上書本,我忽然明白: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原來是同一門功課。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松下幸之助的實踐智慧,就像維多利亞港的燈塔,為在商海航行的我們,提供著不滅的指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