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白宮幕後的權力棋手?
「政治不是我的相對優勢領域,但它至關重要。」彼得・蒂爾在 2024 年底的公開訪談中看似低調的表述,與其實際對白宮的影響力形成強烈反差。這位以《從 0 到 1》聞名全球的创投教父,憑藉長達十年的政治佈局,從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少數硅谷支持者,搖身成為第二任期的「造王者」,其身影在政策制定、人事任命與戰略規劃中無處不在,引發「蒂爾才是真正白宮話事人」的熱議。
蒂爾的權力根基,始於對政治代理人的精準投資。2016 年特朗普首次競選時,硅谷精英集體排斥這位民粹主義者,蒂爾卻逆流而動,不僅公開站台,更捐出 125 萬美元巨款,成為其過渡團隊核心成員。更關鍵的是,他一手栽培並資助的萬斯,從曾批評特朗普為「道德災難」的反對者,搖身變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這背後正是蒂爾耗資 1500 萬美元的政治運作與海湖莊園的牽線搭橋。如今萬斯進入白宮核心圈,加上蒂爾門徒科雷特西奥斯等人在政府效率部任職,形成了圍繞蒂爾的「政治代理網絡」,使其一言一行能直達權力中樞。
政策領域的利益綁定,進一步鞏固了蒂爾的影響力。他創辦的帕蘭提爾公司(Palantir)作為美國國防部最大數據服務商,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參與全美公民信息數據整合計畫,被評論者視為「深層政府 2.0」的核心支柱。與此同時,蒂爾長期推動的放鬆加密貨幣監管、發展 AI 技術等主張,已成功納入共和黨黨綱,其支持的加密資產交易所 Bullish Global 更順利推動 IPO,實現商業利益與政治訴求的雙贏。這種「政策 - 企業」的共生關係,讓蒂爾無需親自執政,便能通過產業影響力左右白宮決策。
但將蒂爾視為「唯一話事人」,未免過度簡化美國政治的權力結構。他向來奉行「幕後操盤」策略,刻意與特朗普保持距離以規避風險,與马斯克等盟友也存在路線分歧 —— 蒂爾主推民族保守主義,马斯克則更關注政府效能與全球競爭力。此外,白宮內部派系林立,萬斯代表的管制派與拉馬斯瓦米代表的自由市場派爭論不斷,蒂爾雖能影響議程,卻無法全盤掌控局面。正如《逆势者:蒂爾传》所揭示的,他更擅長「佈局而非執行」,是權力遊戲的棋手,而非獨攬大權的君主。
「真正的權力,是讓別人按你的意願行事而不自知。」蒂爾的政治智慧,在於將硅谷的「從 0 到 1」創新理念應用於權力建構:透過投資代理人、綁定產業利益、塑造意識形態,打造出跨越多領域的影響力網絡。他或非白宮唯一話事人,卻無疑是最關鍵的幕後推手,其佈局不僅重塑著美國的政治生態,更揭示了科技資本與權力結合的新形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