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食。色》

味與情:讀李純恩《食。色》之感悟
翻開李純恩的《食。色》,仿佛走進一間飄滿人間煙火的食肆,字裡行間皆是對美食的熱愛與對生活的體悟。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各式佳肴的滋味,更將飲食與人情、歲月、文化緊密相連,讓人明白「飲食從非僅為果腹,更是生活的詩意表達」。正如古語所云:「民以食為天」,李純恩以細膩筆觸,寫出了飲食背後最動人的生活溫度。
書中對「美食與人情」的描寫,讓我憶起汪曾祺的話:「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李純恩寫母親手作的臘味飯,「油潤的臘腸裹著顆粒分明的米飯,一口下去全是家的味道」,這簡單的美味裡,藏著最深厚的親情;他記敘與友人在路邊攤共享一碗雲吞麵,「湯頭鮮美,笑語不斷,平凡的食物因陪伴而變得珍貴」。這讓我體悟到,美食的真正魅力從非滋味本身,而是與之相伴的人與故事。正如書中所言:「吃過再多山珍海味,最難忘的永遠是帶著人情溫度的那一口」。李純恩的文字,將飲食化作情感的載體,讓我們看見,每一頓飯的背後,都是一段寶貴的人間情誼。
《食。色》更蘊含著「飲食中的生活哲思」,恰如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強調的「戒單」—— 飲食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李純恩寫烹飪的訣竅:「火候不到則味淺,火候過則味苦,恰如其分才是最好」,這不僅是做菜的道理,更是做人的智慧。他在書中提及,曾因急於品嘗新鮮出爐的包子而燙傷舌頭,從此明白「生活中的美味,需要耐心等待」。這讓我想起老子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飲食與生活皆需用心經營,急不得、躁不得。李純恩以飲食為鏡,照見生活的真諦:無論是做菜還是做人,唯有沉下心來,把握分寸,才能品出最圓滿的滋味。
書中對「飲食與文化」的詮釋,更讓人看見飲食背後的深厚底蘊。李純恩走訪各地,品嘗粵式早茶、江南細點、川蜀辣菜,每一種美食都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他寫粵式早茶的「慢」,「一盅兩件,閒談半天,是廣東人對生活的從容態度」;他贊揚重慶火鍋的「烈」,「紅油滾燙,熱情四溢,是川渝人的豪爽性格」。這讓我想起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對飲食的記述,美食從來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一方水土的風俗與精神。正如書中所說:「品嘗異地美食,便是走進當地文化的最快方式」。李純恩的文字,讓我們透過食物,看見更豐富的世界,體悟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讀罷《食。色》,我對飲食有了全新的認知:它不僅是填飽肚子的需求,更是情感的寄託、生活的哲思、文化的載體。李純恩以美食為筆,寫出了生活中最樸實也最動人的美好,讓我們明白,認真對待每一餐,便是認真對待生活本身。願我們都能如李純恩般,在柴米油鹽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人間煙火裡感受生命的溫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