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讀書報告,Daron Acemoglu
《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讀書報告
在科技快速迭代、「技術萬能論」盛行的當下,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在《權力與進步》中,跳脫「科技必然帶來繁榮」的線性思維,以千年歷史為維度,剖析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間的「權力辯證」,揭示出「技術如何被使用」比「技術本身」更能決定社會走向的核心觀點。
本書最關鍵的論點在於:科技從非天然偏向「普惠」,其對繁榮的分配作用,取決於「權力結構」的導向。作者透過歷史案例證明,同樣的技術突破,在不同權力格局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例如中世紀的紡織技術革新,在歐洲部分地區因商人階層與市民力量崛起,推動了手工工場興起與工人工資提升;而在權力高度集中的地區,技術則淪為貴族剝削農民的工具,最終加劇貧富差距。這表明,科技只是「工具」,其能否實現共享繁榮,取決於誰掌握技術主導權、制定技術規則。
書中深入探討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兩歧性」:一方面,蒸汽機、電力等技術確實推動了生產力飛躍,創造了龐大財富;另一方面,權力階層透過壟斷技術、壓縮勞動者話語權,導致財富向少數人集中。作者以20世紀末的資訊技術革命為例,指出互聯網本可成為普惠的知識傳播工具,但在壟斷企業與部分國家權力的操縱下,反而出現「數據寡頭」壟斷用戶數據、算法加劇就業不穩定等問題,使得技術紅利難以惠及大眾。這種「技術進步與分配失衡並存」的現象,正是權力未被有效制約的結果。
針對當前的人工智慧熱潮,作者提出了警示與建議。他們認為,AI若僅由科技巨頭與少數權力者主導,可能加劇就業替代、強化監控與歧視,進一步惡化社會不公;反之,若能透過公共政策引導、民眾參與技術規劃,AI也可成為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縮小數位鴻溝的工具。例如某國推動「公共AI平台」,開放醫療、教育領域的基礎AI技術給中小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既避免了技術壟斷,也讓基層民眾享受到AI帶來的便利,這正是「權力引導技術向善」的實踐範例。
通讀全書可見,作者並非否定科技進步,而是呼籲社會正視「權力在技術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他們強調,實現科技與共享繁榮的平衡,需要建立「多元參與的技術治理體系」——讓勞動者、民眾、中小企業等更多主體參與技術規則制定,透過政策約束壟斷權力,確保技術發展的方向符合大眾利益。這一觀點打破了「技術無關價值」的迷思,為當前社會應對科技變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思考框架:唯有馴服權力、引導技術,才能讓科技真正成為推動全體人類共享繁榮的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