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之道:關於投資、閱讀、工作與幸福的普通常識》讀本報告
《蒙格之道:關於投資、閱讀、工作與幸福的普通常識》讀本報告
蒙格(Charles T. Munger)作為沃倫·巴菲特的長期夥伴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董事長,其智慧早已超越投資領域,成為跨學科思維與人生哲學的典範。 《蒙格之道》一書透過整理其1987至2022年間在西科金融與每日期刊股東會上的講話實錄,系統呈現了這位99歲智者對投資、閱讀、工作與幸福的深刻洞察。
一、投資哲學:價值投資的跨領域演進
蒙格的投資理念以「價值投資」為核心,但並非僵化套用公式,而是融合心理學、歷史學與工程學的跨學科思維。他早期採用「撿煙蒂」策略,專注於本益比、市現率低的股票,並在粉紅單市場等被忽視的領域尋找機會。隨著資本規模擴大,他轉向多元化佈局,強調「能力圈」的邊界管理。例如,伯克希爾投資蘋果時,蒙格坦言「我們沒有十足把握,但這是能爭取的最大優勢」,這種謙卑與務實的態度,正是其投資哲學的精髓。
書中對重大經濟事件的評論更顯其前瞻性。在2008年次貸危機前,蒙格便警示房地產泡沫的風險;針對加密貨幣的興起,他直言「比特幣是昂貴的老鼠藥」,認為其波動性與無實質價值的特性終將導致歸零。這些判斷並非預言,而是基於對人性貪婪與市場非理性的深刻理解。
二、閱讀方法論:建立多元思考模型
蒙格將閱讀視為「獲取普世智慧」的途徑,強調跨學科知識的整合。他推薦的書單涵蓋生物學、心理學、歷史學與工程學,例如《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槍砲、病菌與鋼鐵》等,旨在透過多學科透鏡分析問題。他批判「專業化陷阱」,指出「只研究自己生意裡的事,對其他領域一概不知」是危險的。例如,在投資航空業時,他運用工程思維分析成本結構,最終得出「航空業是全世界最糟糕的生意」的結論。
這種思維模式亦體現在其決策過程中。面對所羅門兄弟公司的醜聞,蒙格並沒有僅從法律角度處理,而是結合心理學分析人性弱點,制定嚴格的合規制度。這種「多模型思維」使他能從容應對複雜問題。
三、工作態度:理性與克制的平衡
蒙格強調「認清能力圈邊界」是成功的關鍵。他讚賞王傳福「實際智商130,自認128」的謙卑,而批判「實際智商190,自認250」的過度自信。這種態度體現在伯克希爾的投資標的選擇上——從不涉足高科技股,直到認為蘋果的消費品屬性符合能力圈時才出手。
他亦提倡「立即行動」的工作習慣。書中提到,其夥伴蓋瑞·薩爾茲曼以「遇事不拖泥帶水」著稱,決策正確率高且效率極佳。蒙格認為,「拖延會導致問題積壓,最終一事無成」,這種務實作風使伯克希爾在復雜環境中保持高效運作。
四、幸福哲學:降低預期與自我反思
蒙格的幸福觀源自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他指出,「幸福來自於一次次超出預期的驚喜」,而對家人、伴侶的抱怨往往源於過高的預期。因此,他建議與「對自己預期較低的人」相處,以減少衝突。這種哲學亦體現在投資中——他強調「守富比致富更重要」,主張透過建立容錯機制實現財務自由,而非追求高風險回報。
此外,蒙格提倡「逆向思維」。他認為,「如果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就永遠不去那裡」,這種思維模式使其在投資與人生決策中避免重大錯誤。例如,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期間,他堅持「不投資看不懂的商業模式」,最終躲過崩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