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領導學 瑪麗‧墨菲 , 周羣英

 **你的團隊,是定型石還是活水?**


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競爭激烈的都市,許多領導者都渴望找到激發團隊潛能的鑰匙。史丹福大學教授瑪麗‧墨菲(Mary C. Murphy)的《心態致勝領導學》(*Mindset at Work*),正是一本回應此困惑的力作。她承接了導師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著名的「成長型心態」理論,將之深化應用於現代組織環境,探討一個核心問題:**領導者的心態,如何像空氣一樣,無形卻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團隊的活力與成敗。**


為何墨菲要專門為「職場心態」寫一本書?她發現,許多領導者個人或許認同「人可進步」的觀念,但其所打造的團隊文化、制度與日常對話,卻可能在無意中傳遞出「人的能力是天注定」的固定型信號。這種潛在的「心態情境」,才是窒礙創新與協作的隱形殺手。


本書的脈絡,從剖析「固定型心態情境」與「成長型心態情境」的巨大差異開始。在固定情境中,**員工會感到犯錯是危險的,掩蓋短板比學習更重要,結果是人人自保,創意凋零**。相反,在成長情境中,挑戰是學習的機會,反饋是進步的禮物,協作勝於內鬥。墨菲進一步闡述,領導者如何透過具體行動——從如何設定目標、如何給予讚美與批評,到如何召開會議——一點一滴地塑造出接納風險、鼓勵學習的文化土壤。


本書最獨特的洞見,在於它將焦點從「個人心態」轉向了「系統與環境」。它點出一個殘酷現實:**即使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才華洋溢,若他們所處的「心態情境」是固定的,整體表現也必然大打折扣。** 這好比將一條充滿活力的魚放進一潭死水中。


談到說服力,書中不乏令人恍然的例子。例如,她描述一些公司如何癡迷於發掘所謂的「天才」或「明星員工」,並給予他們特殊待遇。這種做法看似合理,實則在無形中向其他員工傳遞了固定型心態信息:「你的天份已定,努力也難以超越。」反之,像一些矽谷的創新企業,他們公開慶祝「最富學習價值的失敗案例」,將挫折視為必要的學費,這便營造了強大的成長型文化。


墨菲有一句佳句,值得所有管理者深思:**「最好的領導者,不是那些自以為擁有所有答案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長提出問題,並激發團隊共同尋找答案的人。」** 這句話道破了成長型領導的本質——謙遜與好奇。


對於每日面對人才流失與市場變幻的香港企業與機構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套硬邦邦的管理術,而是一種文化重塑的思維。它提醒我們,與其不斷對外尋找「更優秀」的人才,不如回頭審視自身:我們打造的,是一個讓人才願意扎根、敢於生長的環境嗎?**領導者的首要任務,或許不是決定方向,而是塑造一片能讓團隊智慧自由流動的土壤。** 在這片土壤上,團隊方能從一盤散沙,凝聚為一股奔湧向前的活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站初心與分類標籤

估市頂部是不自量力的點紅點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