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 So what…蔡瀾、黃子華、黎智英的創業精神
蔡瀾先生經常說:「嘗試,機會是五十五十;不嘗試,機會就等於零。」就是抱持這樣的好奇心,加上無比的激情,蔡先生成為出色的製片、食評家、作家、領隊、挑章專家、節目主持人、甚至是彩圖領帶製造者。
悲觀的人經常都對自己缺乏信心,怕失敗,因此永遠沒有失敗,但同樣談不上有任何進步,蔡先生卻不同,永遠抱持著一種「why not?」的人生觀,未試過之前,永遠不會說不成。英國浪漫詩人拜倫(Lord Byron George Gordon)曾經說過:「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長生不老。」在眾人眼中,蔡瀾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老頑童」,人生活得精彩燦爛,文章的題材永遠都是源源不絕。
至於另一位我要提及的,是黃子華,他有蔡瀾先生的「why not?」精神,自從贏得無線主辦的「全能司儀大賽」之後,先後做過電台、臨時演員、資料搜集、電視台助導、話劇團演員、電台電視台節目主持、編劇、電影演員,可惜都未能大紅,但自從嘗試演出棟篤笑之後,便像平地一聲雷般,令人另眼相開。娛樂圈就是這樣的,做上十年八年都可能寂寂無聞,但忽然遇上一個機會便衝上雲霄,當上一線主角,就好像羅嘉良、鄭嘉穎等都是這樣,大前提是「沒有放棄,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嘗試,靜待黎明。」
羅嘉良、鄭嘉穎、與及黃子華令我記起一本書《從A到A+》(又名:從優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是Jim Collins寫,書中有一節是講及「飛輪效應」,他以一個沉重大飛輪做比喻,起初你用盡力去推,大飛輪彷彿並無寸進,很多人見到這樣便會立刻放棄,但若果你不放棄,而且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你會繼續用力去推,推下推下,飛輪似在郁動,但相當緩慢,那些欠缺耐性的人,亦會在這時加入放棄的行列,而沒有放棄的會繼續去推,至直有一日飛輪會突然加速滾動,令旁人側目。凡事有因有果,不停地輸入正面的input,所出來的output也必然是正面的,問題是這個output何時出現,就正如推輪者未能知道飛輪何時真正滾動一樣,心中有信念,便要持續去推。
日本企業家本田:「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只有經過反覆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實際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稱為失敗的東西的結晶。」成功非僥倖,失敗有原因,而成功又與失敗扯上關係,就正如子華說:「我走了很多冤枉路,但若沒有那些冤枉路,就沒有今日的黃子華。」原來,成功的鍊子是由失敗的珠子串成。
成功的人除了有非凡的好奇心,與及驚人的耐力之外,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以子華為例,他經常都會唸唸有詞的說:「又如何呀?」(So what?)他大概知道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一開始便成功反而得人驚,因此他沒有被多次的失敗嚇到,繼續反複嘗試不同的方法,並且從錯誤中學習,結果一鳴驚人。
我們的傳媒大亨黎智英亦如是,上世紀末忽然癡心「網」想,大搞網上速銷,結果在不到兩年時間便輸掉15億元,遇上這樣的挫敗,很多人都會見過鬼怕黑,但黎智英並沒有被失敗嚇倒,在檢討失敗之後,翌年便再度出擊,進軍台灣大搞報紙雜誌,不出幾年的時間,還成為台灣報業的一哥,成就另一個傳奇。
回顧辦報的初期,黎生也曾遇上不少的阻力,台灣報業曾經聯手杯葛阻止蘋果日報的訂閱服務,他在其著作透露本身並不重視訂閱群眾,原因是訂閱者未能反影市場的真正喜好,站在生意的角度上,我覺得他的說法有點牽強,似是酸葡萄的話語多些,生意怎會嫌多?他之所以這樣說,大概是知道現實始終是現實,既然短期內解決不到,便要好好面對,你阻止讀者訂閱,so what?想辦法解決之餘還要想一個好的藉口去自我安慰,在這個環節上,阿Q的精神發揮非常的作用,可以令自己好過一點。
創業本是一條孤獨之路,編劇、導演、演員都是自己,沒有人會告訴你條路點行,就算別人告訴你點行,這條路都會必然擠擁,成功的企業家喜歡走自己的路,非凡而持續的好奇心(Why not?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So what?精神),大概是每位成功的創業者的DNA。
Read more: http://denniswatch.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94041#ixzz1KYEbjy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