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寄語現役球員

寄語現役球員

退役球星蔣世豪疑因財困、感情、抑鬱等問題跳樓自殺,在35歲之年已了結終生,令人惋惜。事件再次令人關注退役足球員的出路問題。

近年退役球星的負面新聞不迭出現,以下是一些點滴:

在五、六十年代風光一時,曾家住跑馬地,有「香港之寶」的姚卓然因為在退役之後理財不善,最終家財散盡、妻離子散,鬱鬱而終於安老院;

80年代叱吒風雲的「大頭仔」胡國雄,在退役後生意失敗,要靠駕的士維生;

有「老鼠仔」之稱的前愉園球星劉榮業曾涉嫌行使假信用卡而被控告,耗盡積蓄打官司,案件最後因證據不足而撤銷;

在千禧年退役的球星譚兆偉亦因為爛賭欠下20萬賭債而仰藥;

至於在六十年代曾效力過英國球會黑池的球星張子袋,更先後在早年駕的士時騙取外國遊客車資、與及近期於東涌某超市偷紅酒及果仁而被罰款。

以上提及的,都是名氣響噹噹的球星,其他不知名的,恐怕是恆河沙數。

香港的職業足球,從來都是不健康的,球會並不能自給自足,門票收入通常都是入不敷支,球會的主要財政來源來自個別班主,和少數贊助商,而班主亦可能會隨時退出。翻查記錄,已往退出的球隊不計其數,先後有精工、好易通、快易通、寶路華等等,每當有球隊退出,便會有球員為失業而徬徨。

至於球員方面,則以合約形式受聘,合約可以是一年、兩年,但絕少是簽長約的。球員的薪酬方面,除了個別突出的(如上述)球星比較高薪之外,其他的只在數千元至一萬之間,球員若想爭取更多收入,便要靠贏波來獲取額外獎金。

嚴格來說,球員在當打之年,已經不迭的面對危機,問題是自己能否察覺得到。依現時的發展模式,現役的球員若將所有希望寄託在班主,抑或是政府都是不切實際的,寄語現役的足球員,在心繫足球的同時,亦要懂得居安思危,一切自求多福,在餘閑時學曉一技之長,並且要不斷儲蓄,以備日後所需。

至於運用資金方面亦要審慎,就算做生意也不應孤注一擲、急不及待,最理想是先打幾年工,掌握了竅門才做生意,球員須知道,懂得控制球賽節奏,並不代表也能掌握到做生意的模式,踢波與做生意,根本是兩碼子的事,做生意並不能單靠在球場上培養出來的自信可以應付得來,在在講求「實戰經驗」,而球場之外虞爾我詐,亦比在球場之內複雜得多,所以球員們別期望一步登天,凡事一步一步來,相信會比較穩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