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樂在其中》」標籤的文章

《樂在其中》, 林行止

  讀書報告-《樂在其中》, 林行止 一、以「興趣」為針,縫補生命的裂痕 林行止的《樂在其中》,是一首獻給「生活藝術家」的讚歌。這本散文集涵蓋書畫、音樂、旅行、美食諸般領域,卻共歸於一個主題——如何在日常中發掘「樂」的源泉。作者以「老饕」的胃口品嚐世界,以「孩童」的好奇探索萬物,字句間流淌著英式幽默與中式禪意,恰如他所言:「樂趣不在遠方,而在你願意彎腰凝視的角落。」 在《書房漫遊》中,他寫自己整理舊書,發現某本邊角燙金的《莎士比亞全集》,原是少年時偷用壓歲錢購得,塵封半世紀後重讀,竟與當年劃線句產生全然不同的共鳴。他以此喻「興趣」之價:「它像老酒,隨時間發酵出更深層的滋味;亦像鏡子,照見不同年歲的自己。」 二、從「物慾」到「心愉」:樂的層次解構 林行止區分「快樂」與「樂趣」:前者如「飽餐後的懶倦」,易得易逝;後者卻似「茶後的回甘」,需以心靈醱酵。他寫自己收藏古董表,非為增值,而是享受「拆解機械齒輪時,與百年前工匠對話」的悸動;他記錄聽古典音樂會,卻更愛「雨夜聽老唱片,看窗上雨軌與琴聲共振」的私密歡愉。 這種「樂」的哲學,在《旅行札記》中更顯深邃。他反對「打卡式旅遊」,主張「像植物一樣滲透當地生活」:在威尼斯與漁夫學補網,在京都觀匠人磨茶碗,甚至於伊斯坦堡市集,與小販用破英文討價還價半日,僅為「體驗語言碰撞的荒謬喜感」。他寫道:「當旅行從『征服目的地』變成『與世界交朋友』,每一步都是禮物。」 三、樂觀其實:在困境中栽種歡顏 林行止的「樂」,並非盲目樂觀,而是「知世故而不失熱忱」的智慧。在《病中隨筆》,他寫自己白內障手術後,初見清晰世界竟覺「光線過於刺目」,反懷念「模糊中的柔美」。這番體悟化為哲思:「人生如視力調整,完美未必舒適,適應方得自在。」 他亦不避諱談「苦中作樂」:文革期間被下放農村,他與友人偷讀禁書,用煤油燈照書,「光暈中看字如蝶舞」,竟成「最奢侈的享受」;在物資匱乏時,以鹽水煮菜根,卻戲稱「品出大地本味」。他以此證明:「樂趣從非環境賜予,而是心靈對逆境的華麗反擊。」 四、樂的傳承:從私人趣味到文明火種 《樂在其中》的終章,林行止將「樂」昇華至文明層面。他寫敦煌畫工在洞窟中作畫,「粉塵漫天,卻似置身仙境」;寫宋代文人以「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為四藝,將生活過成「流動的詩」。他嘆道:「當器物與心靈共振,平凡日子便成了發光的琥珀。」 此書如一位智者的絮語,提...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