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 李純恩
讀書報告-《天地良心》, 李純恩 一、於渾濁世道裡,尋一抹人性的微光 李純恩的《天地良心》,如一把冷銽,剖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之殼,讓良知的脈動在字句間隱隱震顫。這本散文集或記遊、或論世、或懷人,卻總繞不開一個「真」字——真性情、真思考、真道義。作者以旅人的眼觀世態,以文人的筆錄人心,字裡行間流淌著對「何謂良知」的叩問,恰似他在書中寫道:「良心不是銘刻於石的戒律,而是流動在血脈裡的溫熱。」 在《印度記》中,他寫貧民窟的孩童於垃圾堆中撿拾殘餘,卻將唯一完好的玩具車推向遊客:「你遠道而來,應比我更需要它。」這樣顛覆物質邏輯的舉動,被李純恩視為「未被貧窮剝奪的豐盈」——當世人多以財富丈量人性,這些孩童卻以最原始的善意,戳破「資源匱乏必導致自私」的虛妄假設。此處引用,非為渲染悲情,而是讓讀者看見:良知,往往在淒風苦雨中開出最燦爛的花。 二、歷史塵煙中的良心火種 李純恩擅於從歷史褶痕中打撈良知的微光。在《老上海風華》一章,他寫猶太難民於二戰期間湧入上海,當地居民冒險收留、共享糧票,甚至偽造證件助其逃亡。這些未被史書大書特書的片段,被他以「暗夜燭火」喻之:「當權力與暴力合謀滅絕人性時,總有平凡人以肉身築成諾亞方舟。」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未將良心簡化為「善惡二分法」。在《香港舊事》中,他追憶一位曾為英軍賣命的華人巡捕:此人戰時鎮壓過抗議群眾,卻在戰後默默資助烈士遺孤。李純恩不避諱其矛盾性,反以「被歷史挾持的棋子,亦在尋找自己的救贖」解之。這種對人性複雜性的包容,讓「良心」脫離道德說教,成為一種「知曉自身局限後仍選擇向善」的勇氣。 三、當代社會的良心困境與突圍 對現實的批判,是《天地良心》最犀利的筆鋒。在《消費主義下的靈魂匱乏》中,他諷刺現代人「以購物車丈量人生價值」:「我們囤積商品如倉鼠,卻讓心靈成了荒漠。」這種批判非止於謾罵,而是追溯其源——當科技加速生活節奏,當社交媒體製造虛假共鳴,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連結,是否已被算法與流量切割成碎片? 然而,李純恩並非絕望的吶喊者。在《微小革命》一章,他記錄普通人的「良心實踐」:菜販將殘葉分揀餵餓貓,司機為殘障者多停三分鐘,教師自費購書築起「巷弄圖書館」……這些舉動被喻為「針尖上的光」,雖微弱,卻「足以刺破周遭的冷漠」。他以此呼告:良心從非宏大敘事,而是「在每一個選擇不隨波逐流的瞬間,悄然生根」。 四、天地之間,良心何價?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