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 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電盈主席李澤楷早年一宗投資決策,至今仍是香港商界津津樂道的談資,更藏著關於「嘗試與遺憾」的深刻啟示。1999年,他透過電訊盈科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股權,成為這家初創企業的關鍵早期投資者。當時騰訊用戶規模雖節節攀升,卻深陷盈利模式不明朗的困境,連不少香港投資圈人士都對其前景頗有爭議,認為這家依賴即時通訊的公司缺乏穩定獲利能力,難以長久發展。 2001年,為籌集收購香港電訊所需的180億美元債務資金,李澤楷最終以1260萬美元將股份出售予南非MIH集團,短短兩年獲利逾10倍。在當年的市場環境下,這宗交易可謂務實明智——既解決了資金緊張的燃眉之急,又鎖定了可觀回報,當時不少香港媒體更盛讚他「財技出眾」「不愧小超人之名」。誰料時隔多年,騰訊已成為橫跨社交、遊戲、金融的科技巨頭,若當年保留股份,按其巔峰市值估算,價值可達1.4兆港元,遠超李氏家族現有資產總和,這也讓這宗交易成為商界公認的「經典遺憾」。 類似的狀況,在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的投資生涯中屢見不鮮,香港商界亦不乏同類例證。早年長實在地產佈局中,曾錯過九龍東等新興商圈的發展紅利;新鴻基也有過短期沽售核心商鋪後,物業價值數倍上漲的經歷。事實上,不論是商界巨擘還是香港普通投資者,都難免做出被事後質疑的選擇。香港投資市場向來活躍,不少市民都有買賣股票、基金的經驗,試想誰能保證每筆交易皆精准無誤?又能確保每次沽出都恰好趕在股價高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市場瞬息萬變,從無未卜先知的可能。 投資的本質向來與或然率相伴,操作愈頻繁,出現「失誤」(如提早沽售)的概率可能愈高。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不能因懼怕失敗而放棄嘗試。正如蔡瀾先生所言:「你願意嘗試,機會便有五五之分;不願意嘗試,機會則等同於零。」放棄嘗試,才是最徹底的失敗。 面對外界事後孔明式的評論,李澤楷與孫正義始終不以為意,依舊堅持己路、在投資領域持續佈局。他們的經歷恰恰印證:商界從無完美決策,不論成敗,敢於嘗試、勇於堅持,方為真漢子。這份對「嘗試」的執著,亦與香港人向來秉持的拼搏精神不謀而合,正是本地投資者與創業者在波動市場中應秉持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