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高頻炒賣輸多贏少

「炒股」的「炒」字可圈可點,既富有警惕意味,又暗含投機賭博的成分,略帶貶意。 一名廚師若要炒出一碟出色的幹炒牛河,必須具備熟練技巧 —— 調味品的用量、醬油的選擇、下料的時機,都要拿捏得極為精準,否則便會「炒濃」(意指食材過熟、味道過重,失去應有口感)。 炒股票亦是如此,必須懂得適可而止、及時叫停,切勿「磨爛蓆」(意指過度纏鬥、不願收手),否則即便暫時獲利,也可能反勝為敗,落得「炒濃」的結局。 從字形來看,「炒」字由「火」與「少」組成,彷彿在暗中勸戒:若炒賣過於頻繁,「火」旺則耗損快,最終資金只會越炒越少。 股神巴菲特同樣熱衷股票投資,但從沒有人用「炒」字形容他,反而以「價值投資者」稱譽他 —— 只因他從不對單隻股票「炒出炒入」,只要認定企業長期價值,便會買入後長期持有。他甚至打趣道:「若你熱衷炒買股票,我很樂意當你的證券商。」言下之意,高頻炒賣的手續費、傭金等成本,恰恰是證券商的主要獲利來源。 由是觀之,「高頻炒賣」與「賺錢最好」不僅毫無密切關聯,甚至存在一定對立。 若你真以「實現長期獲利」為目標,倒不如效仿巴菲特,重視價值投資的核心邏輯:耐心研究企業基本面,待找到真正具潛力的標的後再重錘出擊,而非沉迷於「炒出炒入」的短期投機。  

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

  讀書報告-與未來共榮: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 陳筱君, 林惠君, 陳培思, 朱乙真 與未來共榮: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一書,以「可持續發展不是企業的選擇,而是生存的必然」為核心論點,系統闡述了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如何重塑企業經營邏輯,以及企業如何透過ESG實踐實現與社會、環境的共贏。作者群在書中開宗明義指出:「過去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未來的優秀企業,必須在獲利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這種平衡不是妥協,而是更高層次的商業智慧」,這句話點明了ESG時代企業經營的核心轉變。 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打破了「ESG是企業負擔」的錯誤認知,提出「ESG創造商業價值」的全新主張。書中強調:「ESG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創新引擎」,並透過眾多企業案例驗證這一觀點。例如某傳統製造企業透過節能改造降低能耗,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更每年節省數千萬元成本;某消費品牌透過保障供應鏈勞工權益,提升了品牌信譽,帶動銷售額持續增長。書中引用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企業的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社會」,恰如其分地解釋了ESG的本質——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唯有與社會共榮,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在思維轉換部分,作者提出「ESG思維四維度」:長期主義視角、系統化思維、利益相關者共創、數據驅動決策。書中指出:「短期主義是ESG實踐的最大敵人」,許多企業之所以難以落實ESG,根源在於過度追求短期利潤,忽視了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的長期風險。例如某些企業為降低成本偷排廢水,短期內看似節省了處理費用,卻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品牌聲譽破產等更嚴重的後果。而長期主義視角要求企業將環境、社會因素納入戰略規劃,正如書中所言:「ESG不是加分項,而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分」。 實踐路徑方面,本書提供了「ESG落地五步法」:評估現狀與風險、制定戰略目標、整合組織資源、執行與監測、溝通與優化。作者特別強調「治理層的決心至關重要」,書中提到:「ESG實踐若僅停留在執行層面,必然難以為繼;唯有將ESG理念融入企業文化與決策機制,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例如某跨國企業成立了由CEO直屬的ESG委員會,將ESG指標納入高管績效考核,並建立了全供應鏈的ESG監測系統,最終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書中眾多佳句發人深省,如「企業的價值不僅在於創造多少利潤,更在於為社會解決了多少問題」「ESG不是一陣風,而是商業文明的進步...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讀書報告 -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選擇經濟學一書跳出傳統經濟學聚焦「理性決策」的框架,以「人類的選擇向來夾雜著偏見、情感與環境影響」為核心命題,透過大量真實案例與行為實驗,揭開人們在消費、就業、投資等領域做出非理性選擇的深層邏輯。作者 Erik Angner 在書中開篇即點出:「我們以為自己是選擇的主人,實則常被無形的『選擇架構』牽引方向」,這句話精准戳中多數人決策時的盲點 —— 我們總自認基於客觀分析做判斷,卻忽略了外部環境與內心偏見對選擇的影響。 本書最具洞察力的部分,在於剖析「選擇偏誤」的多種表現形式。書中強調:「損失規避心理讓人對失去的恐懼,遠超過對獲得的渴望」,這一論點在日常選擇中隨處可見。例如人們寧願繼續持有虧損的投資產品,也不願及時止損,只因不願面對「確定的損失」;又如消費者在打折時購買並非必需的商品,是因為「錯過折扣」帶來的損失感,壓過了「是否需要該商品」的理性判斷。作者透過這類案例,讓讀者清晰看見:看似自主的選擇,其實深受心理偏誤的操控。 書中另一個核心觀點是「選擇架構的力量」。作者解釋:「同樣的選項,僅僅改變呈現方式,就會引導人們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器官捐贈登記 —— 在默認「不捐贈」的國家,捐贈率往往偏低;而在默認「捐贈」、需主動退出的國家,捐贈率大幅提升。這並非人們的道德水平有差異,而是「選擇架構」設定的起點不同,影響了最終決策。書中引用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話:「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時常需要透過優化選擇架構,來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理解選擇經濟學的意義,不僅是認清自身偏誤,更是學會透過調整決策環境,引導自己走向更理性的選擇。 在實踐指導層面,作者提出「理性選擇三步法」:辨識偏誤、優化架構、延遲決策。書中主張:「面對重要選擇時,先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損失規避、從眾心理等偏誤的影響?」例如在購買高價商品前,可列出「購買的真實需求」與「不購買的後果」,避免被「限時折扣」的選擇架構誤導;在職業規劃時,不要因「不願放棄現有穩定工作」的損失規避心理,錯過更有發展潛力的機會。這類具體建議,讓選擇經濟學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讀者優化日常決策的工具。 讀罷本書,我深刻認識到:選擇不是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場與自身偏誤、外部架構的博弈。書中所言「真正的理性選擇,不是...

讀書報告 - 突破性思考

  讀書報告 - 突破性思考:22 項實作練習、3 種超級工具,打造脫穎而出的構想,Olivia Fox Cabane, Judah Pollack, 李芳齡 突破性思考一書以「常規思維是進步的牢籠,突破性構想始於思維框架的重構」為核心主張,透過 22 項可落地的實作練習與 3 種超級工具,引導讀者打破固有认知邊界,打造與眾不同的創意解決方案。作者 Olivia Fox Cabane 與 Judah Pollack 在書中開宗明義點出:「大多數人卡在『可行』的框架裡,而突破性構想向來誕生於『不可能』的邊界之外」,這句話道破了常人思維的盲點 —— 我們總是在既有的規則與經驗中尋找答案,卻忽視了重新定義問題本身的可能性。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部分,在於提出「突破性思維三階段」:解構既有框架、重組多元元素、驗證創新可行性。書中強調:「所謂創意,從來不是憑空誕生,而是對既有元素的全新組合」,這讓我領悟到,突破性構想並非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可透過系統化訓練養成的能力。例如「反向思考練習」要求讀者針對問題提出與常識相反的假設,書中舉例:當企業面臨銷量下滑時,多數人會思考如何增加宣傳預算,而反向思考則會提問「若減少宣傳預算,如何透過產品體驗引發口碑傳播」,這種思維轉換往往能開啟全新視角。 3 種超級工具中,「多元視角地圖」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解釋:「每個人的認知都帶有偏見,唯有整合不同領域、不同立場的視角,才能看見問題的全貌」。這項工具要求讀者列舉與問題相關的各類人群 —— 從消費者到競爭對手,從行業前輩到跨界專家,並模擬他們的思考邏輯。書中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解決問題的層次,必須高於提出問題的層次」,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多元視角的重要性 —— 當我們僅從自身立場出發時,永遠無法跳脫固有思維的局限。 實作練習部分,「限制轉化練習」讓我收穫頗豐。書中主張:「限制不是創意的阻礙,而是創意的催化劑」,並要求讀者列出解決問題時面臨的各項限制,而後思考如何將這些限制轉化為獨特優勢。例如一家預算有限的小企業,無法與大公司競爭廣告資源,卻可將「小規模」轉化為「靈活回應客戶需求」的優勢,打造差異化競爭力。這讓我體會到,突破性思考的核心在於改變看待問題的態度 —— 從被動接受限制,到主動運用限制。 讀罷本書,我深刻認識到:突破性構想的誕生,源於對既有思維模式的質疑與重建。書中所言「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讀書報告-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 王明德, 陳玉鳳, 劉子寧, 廖珮君

讀書報告-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 王明德, 陳玉鳳, 劉子寧, 廖珮君 面對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快速變遷的當下,人們既對未來充滿期待,又難免感到迷茫與焦慮。王明德、陳玉鳳、劉子寧、廖珮君四位作者聯合撰寫的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跳出了傳統預測未來的框架,提出「未來不是用來猜測的,而是用來創造的」這一核心主張,並從科技、環境、社會、個人四個維度,為讀者提供了一套透視趨勢、規劃未來的思維工具。 本書最引人深思的觀點在於,它認為「洞見未來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系統性思維與同理心的結合」。作者們指出,大多數人對未來的判斷往往基於短期現象,而真正的未來趨勢,藏在系統的關聯與人性的需求之中。書中開篇即寫道:「未來從不突然到來,它只是慢慢滲透到現在的每一個瞬間。」這句話提醒我們,洞見未來並非依賴超強的預測力,而是要學會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中,識別那些具有長期影響力的核心趨勢。例如,作者們早在多年前就透過分析環境問題與科技發展的關聯,預測到可再生能源與環保產業的崛起,這一判斷如今已被現實印證,充分體現了系統性思維的價值。 在科技與未來的關係上,本書打破了「技術決定論」的迷思,強調「科技是工具,人性才是核心」。作者們認為,未來的優秀科技,必然是既提升效率又關懷人性的。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句話:「真正改變世界的,從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背後解決人類需求的初心。」這一觀點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書中詳細論述了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同時也提醒人們,要警惕技術帶來的就業衝擊與倫理問題,呼籲「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確保未來的科技進步能惠及每一個人。 在個人層面,本書提出了「未來素養」的概念,認為應對未來的關鍵,在於培養適應力、創造力與同理心三種核心能力。作者們指出:「未來最穩定的職業,是那些需要『人性溫度』的工作;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是那些能與變化共舞的人。」這句話點醒了許多面對職業焦慮的讀者——與其擔心被科技取代,不如主動提升那些機器無法替代的能力。書中提供了具體的「未來素養培育計畫」,例如透過跨領域學習提升適應力,透過解決真實問題鍛煉創造力,透過關注他人需求培養同理心等。這些方法不僅幫助個人應對未來的挑戰,更引導人們成為美好未來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此外,本書對「美好新境界」的勾勒,並不局限於物質層面的進步,更強調精神層面的富足與社會的和諧。作者們認為,未...

 讀書報告 - 隱形天賦,Paulina Mariano-Pompiano, 黃瑜安

  讀書報告 - 隱形天賦,Paulina Mariano-Pompiano, 黃瑜安 在這個過度強調「顯性能力」的時代,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他人認可的才華,卻忽略了自身內在的「隱形天賦」—— 那些不顯山露水,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生軌跡的潛能。Paulina Mariano-Pompiano 與黃瑜安合著的隱形天賦,以紮實的心理學研究與豐富的真實案例,為讀者揭開了這類被忽視的潛能面紗,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發掘與運用方法,堪稱照亮自我認知之路的明燈。 本書最核心的洞見在於提出:「隱形天賦並非與生俱來的特權,而是每個人內在深處未被開啟的資源,它藏在你的直覺、耐心、同理心,甚至是面對困境時的韌性裡。」作者認為,現代社會過度推崇「快速可見的成就」,使得人們傾向於否定那些無法即時帶來回報的潛能,例如傾聽他人的耐心、面對挫折的堅持、整合碎片化信息的直覺等。這些能力看似平凡,卻是構成長期成功與幸福感的關鍵。書中列舉了一位普通職場人透過「善於協調不同意見」的隱形天賦,逐漸成為團隊核心的案例,印證了「最強大的才華,往往是那些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品質」這一核心觀點。 在發掘隱形天賦的方法上,作者提出了「三鏡法則」:回顧鏡(從過往經歷中找尋被忽略的優勢)、反光鏡(透過他人的反饋看見自己的盲點)、望遠鏡(在未來場景中試驗潛能)。這一框架讓抽象的「隱形天賦」變得具體可尋。書中強調:「當你做某件事時,若感到『自然而然且充實愉悅』,那背後一定藏著未被看見的天賦。」這句話點醒了許多在忙碌中迷失的讀者 —— 我們常常在追求外界定義的成功時,忘記了那些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正是天賦的指引。例如,有人天生善於安撫他人情緒,卻因不屬於「核心工作技能」而被忽視,但若能正視這一潛能,無論在職場溝通還是人際關係中,都能成為獨特的優勢。 此外,本書並未將隱形天賦視為靜態的特質,而是強調其「可培育性」。作者指出:「隱形天賦就像未經打磨的寶石,需要透過刻意練習與場景運用,才能綻放光芒。」書中提供了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每日記錄「讓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小事」,分析背後的能力支撐;主動尋求多元反饋,了解他人眼中自己的獨特價值等。這些方法不僅幫助讀者發掘天賦,更引導人們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 閱讀本書的過程,宛如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曾被自己忽視的「小優點」—— 例如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冷靜、傾聽他人訴說的...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