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自傳』
 **晶圓島嶼的造局者:張忠謀與他的時代** 站在香港科學園的玻璃幕牆前,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晶片設計團隊在此匯聚,總會想起那個將台灣推向全球半導體舞台中央的造局者——張忠謀。他的《張忠謀自傳》("Morris Chang: The Autobiography")不只是個人回憶錄,更是一部<mark>橫跨戰亂、遷徙、技術革命與產業崛起的世紀篇章</mark>。 這位台積電創辦人、被譽為「半導體教父」的傳奇人物,用他九十餘年的生命歷程,見證並參與了現代科技史最重要的轉折。他寫作這部自傳的初衷,並非為了歌功頌德,而是希望<mark>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可供借鑑的智慧結晶</mark>。正如他在書中所言:「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押著相似的韻腳。」 上冊《洋溢的青春》從1931年寧波出生寫起,歷經上海租界、香港求學、美國深造的跨文化成長。最動人的是他十八歲獨自赴美留學的經歷:在波士頓火車站,他<mark>把最後的幾塊錢塞進鞋底,步行三小時到麻省理工學院報到</mark>。這種在絕境中鍛造出的韌性,成為他日後面對產業風暴的精神底蘊。 下冊《晶圓霸主》則完整記錄了他在德州儀器二十五年的淬煉,以及五十四歲返台創辦台積電的決策歷程。書中揭露了那個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的關鍵時刻:<mark>當英特爾拒絕為他開設晶圓代工部門時,他看見了專業分工的歷史機遇</mark>。這種「在拒絕中看見可能」的眼光,正是香港創業者最需要學習的智慧。 全書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他對「技術與商業平衡」的獨到見解。張忠謀提出:<mark>創新不是實驗室裡的孤芳自賞,而是找到市場痛點的優雅解方</mark>。他帶領台積電走過的每個技術節點——從微米到奈米,從追趕者到領跑者——都是這種哲學的實踐。這種務實的創新觀,對香港發展創科中心極具啟發。 《張忠謀自傳》的獨特價值,在於它完美融合了三種視角:工程師的精密思維、企業家的戰略眼光,以及人文學者的歷史洞見。書中那個經典比喻道盡管理精髓:<mark>經營企業如同指揮交響樂團,既要尊重每個樂手的專業,又要確保整體和諧</mark>。這讓我想起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獨特優勢——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才奏出美妙樂章。 書中關於「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