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選擇經濟學」標籤的文章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讀書報告 -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選擇經濟學一書跳出傳統經濟學聚焦「理性決策」的框架,以「人類的選擇向來夾雜著偏見、情感與環境影響」為核心命題,透過大量真實案例與行為實驗,揭開人們在消費、就業、投資等領域做出非理性選擇的深層邏輯。作者 Erik Angner 在書中開篇即點出:「我們以為自己是選擇的主人,實則常被無形的『選擇架構』牽引方向」,這句話精准戳中多數人決策時的盲點 —— 我們總自認基於客觀分析做判斷,卻忽略了外部環境與內心偏見對選擇的影響。 本書最具洞察力的部分,在於剖析「選擇偏誤」的多種表現形式。書中強調:「損失規避心理讓人對失去的恐懼,遠超過對獲得的渴望」,這一論點在日常選擇中隨處可見。例如人們寧願繼續持有虧損的投資產品,也不願及時止損,只因不願面對「確定的損失」;又如消費者在打折時購買並非必需的商品,是因為「錯過折扣」帶來的損失感,壓過了「是否需要該商品」的理性判斷。作者透過這類案例,讓讀者清晰看見:看似自主的選擇,其實深受心理偏誤的操控。 書中另一個核心觀點是「選擇架構的力量」。作者解釋:「同樣的選項,僅僅改變呈現方式,就會引導人們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器官捐贈登記 —— 在默認「不捐贈」的國家,捐贈率往往偏低;而在默認「捐贈」、需主動退出的國家,捐贈率大幅提升。這並非人們的道德水平有差異,而是「選擇架構」設定的起點不同,影響了最終決策。書中引用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話:「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時常需要透過優化選擇架構,來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理解選擇經濟學的意義,不僅是認清自身偏誤,更是學會透過調整決策環境,引導自己走向更理性的選擇。 在實踐指導層面,作者提出「理性選擇三步法」:辨識偏誤、優化架構、延遲決策。書中主張:「面對重要選擇時,先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損失規避、從眾心理等偏誤的影響?」例如在購買高價商品前,可列出「購買的真實需求」與「不購買的後果」,避免被「限時折扣」的選擇架構誤導;在職業規劃時,不要因「不願放棄現有穩定工作」的損失規避心理,錯過更有發展潛力的機會。這類具體建議,讓選擇經濟學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讀者優化日常決策的工具。 讀罷本書,我深刻認識到:選擇不是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場與自身偏誤、外部架構的博弈。書中所言「真正的理性選擇,不是...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