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炒賣輸多贏少
「炒股」的「炒」字可圈可點,既富有警惕意味,又暗含投機賭博的成分,略帶貶意。 一名廚師若要炒出一碟出色的幹炒牛河,必須具備熟練技巧 —— 調味品的用量、醬油的選擇、下料的時機,都要拿捏得極為精準,否則便會「炒濃」(意指食材過熟、味道過重,失去應有口感)。 炒股票亦是如此,必須懂得適可而止、及時叫停,切勿「磨爛蓆」(意指過度纏鬥、不願收手),否則即便暫時獲利,也可能反勝為敗,落得「炒濃」的結局。 從字形來看,「炒」字由「火」與「少」組成,彷彿在暗中勸戒:若炒賣過於頻繁,「火」旺則耗損快,最終資金只會越炒越少。 股神巴菲特同樣熱衷股票投資,但從沒有人用「炒」字形容他,反而以「價值投資者」稱譽他 —— 只因他從不對單隻股票「炒出炒入」,只要認定企業長期價值,便會買入後長期持有。他甚至打趣道:「若你熱衷炒買股票,我很樂意當你的證券商。」言下之意,高頻炒賣的手續費、傭金等成本,恰恰是證券商的主要獲利來源。 由是觀之,「高頻炒賣」與「賺錢最好」不僅毫無密切關聯,甚至存在一定對立。 若你真以「實現長期獲利」為目標,倒不如效仿巴菲特,重視價值投資的核心邏輯:耐心研究企業基本面,待找到真正具潛力的標的後再重錘出擊,而非沉迷於「炒出炒入」的短期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