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阿甘投資法: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
在投資世界中,多數人追求複雜的策略、即時的訊息,卻往往忽略「簡單」的力量。關又之的《阿甘投資法》以電影《阿甘正傳》為靈感,提出一套「減法投資」哲學: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通過定期定額、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實現穩健財富累積。本書反潮流而行之,將投資簡化為「設定自動轉帳後忘掉帳戶」的過程,恰似阿甘的純粹與堅持,在喧鬧的市場中訴說一則「慢即是快」的財富故事。
一、破除迷思:為什麼「努力」反而賺不到錢?
作者開篇即質疑傳統投資者的「勤勞迷思」:每日盯盤、分析財報、追逐熱門產業,卻因情緒波動與交易成本消耗收益。他以「農夫種田」比喻長期投資:若天天挖起種子檢查生長情況,反而無法收成。數據顯示,1980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年化報酬率約10%,但散戶平均報酬僅3-4%,主因即是频繁交易與選股失誤。
書中提出「三不原則」——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並非偷懶,而是基於「有效市場假說」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結論。作者指出,市場已反映所有公開訊息,個人選股難以持續超越大盤;而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更常導致「高買低賣」。因此,「什麼都不做」反而成為破解困局的最優解。
二、核心策略:定期定額+指數化,打造「無腦賺錢機器」
關又之將阿甘投資法具象化為「自動潑水機」:設定後無需人工干預,靠系統化操作獲利。具體而言,投資者需選擇寬基指數ETF(如標普500、MSCI全球指數),並以每月固定金額投入,無視市場波動。這種「平均成本法」能稀釋漲跌風險,例如某月股價下跌,同樣金額可買入更多份數,長期復利效果顯著。
書中以「台積電 vs. 指數基金」案例說明:若2010年起每月投資1萬元於台積電,至2020年報酬率約200%;但若因選股失誤投入「某電子股」,可能面臨虧損。相比之下,投資MSCI台灣指數ETF同期報酬率約150%,雖未登頂,卻避開個股暴雷風險。作者強調:「我們不需要戰勝市場,只需確保分享市場成長的紅利。」
三、心理建設:如何與「懶惰」和平共處?
本書獨到之處在於,將「懶惰」轉化為優勢。關又之提出「三階段心法」:
強迫階段:設定自動轉帳,強制儲蓄,克服「等有錢再投」的拖延。
習慣階段:將投資視為「繳水電費」,培養無意識執行習慣。
無為階段:市場下跌時,以「超市打折」心態看待,反而是累積份數的機會。
他並以「龜兔賽跑」比喻:兔子(主動投資者)雖快,卻常因疲勞或分心停滯;烏龜(被動投資者)憑藉穩定節奏,最終抵達終點。書中更引用戰後美國股市數據:過去70年,市場經歷多次崩盤,但任何10年周期的報酬率皆為正,證明「時間會修復波動」。
四、實戰守則:從「開始」到「永續」的關鍵細節
作者提醒讀者,簡單策略需配合嚴格紀律:
金額設定:每月投入金額應為「不影響生活的閒錢」,避免因急用錢被迫出場。
再平衡機制:每年檢視一次資產比例,若某類指數占比過高,可調整至原始配置。
忽略噪音:無論媒體如何渲染「世紀崩盤」或「終身一次機會」,皆不調整策略。
書中亦針對「退休提領」提出解方:改用「收益再投資+部分提領」,例如將ETF股息自動轉入幣別基金,維持資產增長同時獲取現金流。
五、批判思考:阿甘法的侷限與適用性
本書並非萬靈丹,其策略更適合「無暇研究投資」或「情緒易受影響」的群體。對於能持續學習、嚴守紀律的投資者,適度配置個股或主動型基金可能提升收益,但需付出更多心力。此外,台灣市場規模較小,指數長期波動性可能高於美國,需拉長持有周期(如15年以上)才能平滑風險。
作者坦言:「阿甘法不是賺最多錢的方式,但肯定是最容易執行且風險可控的策略。」這種誠實態度,恰與市場上許多「保證賺錢」的喧鬧銷售形成對比。
結語:簡單,是最高級的聰明
《阿甘投資法》的智慧在於「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我們無法預測市場、選對每一檔股票,但能控制的是持續投入、長期持有。關又之將投資化為一場「反人性」的修行——不是通過複雜分析,而是通過簡化決策、系統化操作,讓財富增長成為生活的背景音樂,而非主旋律。正如書中所寫:「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活起來。」這10分鐘,或許是人生最划算的時間投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