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經濟學
讀書報告-選擇經濟學: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How Economics Can Save the World,Erik Angner
Erik Angner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經濟學與哲學教授,專注於行為經濟學研究,曾發表多篇關於決策理論的學術論文,兼具深厚的理論功底與通俗表達能力。他寫作《選擇經濟學》,源於察覺到人們在生活中時常做出「非理性選擇」——小到午餐選哪家餐廳,大到職業規劃、投資決策,背後都隱藏著認知偏誤,而經濟學的思維工具,恰好能幫助我們避開這些陷阱,實現更幸福的人生。
書籍大綱以「決策」為核心脈絡:先解釋行為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比如「損失規避」(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受強於對收益的快樂感受)、「錨定效應」(容易被初始信息影響判斷),再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這些偏誤如何干擾選擇,接著給出「建立決策清單」「換位思考」等實用方法,最後延伸到公共政策、社會福利等領域,探討經濟學如何推動集體幸福。
主要賣點在於「跨界性」——將原本屬於學術領域的經濟學,與普通人的生活決策緊密結合。比如書中分析香港市民常面臨的「通勤選擇」:有人寧願花更長時間坐地鐵,也不願多花錢搭計程車,背後其實是「損失規避」在作用,害怕浪費金錢帶來的痛苦超過節省時間的快樂。作者用這類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抽象理論變得易懂。而獨特之處在於「幸福導向」,不同於傳統經濟學關注「財富增長」,本書強調「選擇的最終目標是幸福」,比如提到「職業選擇時,除了薪資,還應考慮工作意義與生活平衡,否則即使收入高,也可能陷入不幸福的循環」。
書中有一句佳句:「好的決策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最符合長期目標的選擇。」這句話尤其適合香港——在這個充滿機會與誘惑的城市,人們時常面臨「跳槽還是留任」「買樓還是租樓」的兩難,容易被短期利益迷惑。而《選擇經濟學》就像一把「決策指南」,教會我們用理性思維拆解問題,比如在做消費決策時,先問自己「這是需要還是慾望」,避免被商家的促銷策略誘導。對於追求生活品質與人生規劃的香港市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關於經濟學的知識,更是關於如何過好一生的智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