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葷笑話老頭--蔡瀾

  一、書中風景:老頭形象與葷笑話的獨特張力 蔡瀾的文字向來充滿「人間煙火氣」,而書中頻現的「老頭」形象與穿插其間的葷笑話,更是他獨特文風的標誌。這些老頭從非刻板的「長者」模樣,反倒像街坊鄰里間愛逗趣的老前輩 —— 留着鬍子,搖着蒲扇,喝着小酒,张口就是一段讓人捧腹的葷笑話,卻從不讓人覺得低俗。正如蔡瀾在《江湖菜》裡寫的:「老頭的笑話,像陳年紹興酒,初聽辛辣,細品全是生活的甜。」 他筆下的葷笑話從不為「露骨」而存在,總是裹着「人生道理」的糖衣。比如有則老頭談「風流」的笑話:「年輕人以為風流是處處留情,老頭才懂,風流是見好就收 —— 就像吃蟹,膏黃嘗過就好,哪能貪心全吃了?」 這類笑話沒有骯髒字眼,反倒藏着對「慾望」的通透解讀,讓人在笑過之後,多了份對生活的體察。 二、老頭形象:藏在幽默背後的人生智者 蔡瀾筆下的老頭,向來是「活得明白」的代名詞。他們不談大道理,卻能用一句笑話點醒迷局。在《人生必吃的一百道菜》裡,有位老頭勸年輕人別執著「完美」:「從前以為吃魚要挑最肥的,後來才知,帶點小刺的魚才鮮 —— 就像找老婆,哪有全無缺點的?有點小脾氣,日子才熱鬧。」 這番話用家常話說透了「接納不完美」的真理,比枯燥的勸告更讓人信服。 這些老頭也從不忌諱談「老」與「慾」。有則笑話裡,老頭被問「年紀大了還想吃甜食?」,他咧嘴笑:「牙齒掉了可以裝假牙,胃口沒了可補不回來 —— 想吃就吃,想笑就笑,哪管旁人說什麼?」 這種「不為年齡所困」的灑脫,恰是蔡瀾自身人生態度的投射,正如他所言:「老不可怕,怕的是老得沒了滋味。」 三、葷笑話的底蘊:對生活的熱愛與包容 蔡瀾的葷笑話,向來藏着對「人性」的包容。他從不批判「慾望」,反倒主張「正視它,才能馴服它」。有則老頭談「喝酒」的笑話:「年輕人喝酒愛拼量,老頭喝酒愛拼『心境』—— 獨酌時想心事,群飲時聽笑話,喝醉了也不撒潑,倒頭就睡,多痛快!」 這番話沒有教條式的「勸酒」或「禁酒」,反倒認可「適度放縱」的意義,讓人覺得「做自己」並不可恥。 他筆下的老頭也常以笑話消解「尷尬」。比如談「兩性相處」,老頭說:「從前以為哄老婆要說好聽的,後來才知,有時說句『我錯了,但下次還敢』,比假惺惺的道歉管用 —— 女人要的不是認錯,是你願意陪她鬧。」 這類笑話戳破了兩性關係裡的「偽裝」,讓人明白「真誠」比「完美」更重要。 四、閱讀感悟:幽默裡的人生真味 讀蔡...

酒後的信

  一、書籍核心:酒後的信,是卸下偽裝的真言 倪匡的《酒後的信》以酒為引,將平日藏於心裡的話澆灌成紙上文字。這裡的「信」沒有客套修飾,全是醉後脫去偽裝的直白表達,正如他在序中所言:「酒是解藥,把清醒時不敢說的話,都變成了敢寫的字」。不同於《夢裡的信》的迷濛、《心中的信》的沉澱,本書多了份「一語道破」的潑辣,將對自我、兩性、世事的思考,化作酒後不遮不掩的真心話。 倪匡向來至情至性,而酒更讓他的文字少了顧忌。他坦言:「醒著時被道理捆住,醉了才敢掏出真心」,這些「信」或談得失,或論情愛,或歎人生,看似雜亂卻句句真切,既藏着對生活的洞察,也露着對自我的坦誠,讓讀者見到「香港四大才子」不為人知的率真一面。 二、情感寫照:醉語中的愛恨與體諒 本書對情感的描摹,盡是酒後不加掩飾的真實。談及兩性關係,倪匡寫得犀利又直白:「外遇 —— 其實沒有人要負責」,這話看似與傳統道德相悖,卻藏着對人性復雜的體察 —— 感情的聚散從非簡單的「對錯」可解。面對暗戀,他又勸得通透:「暗戀 —— 不要化暗為明」,這份勸告裡,藏着對「距離產生美」的體悟,正如他所說:「距離 —— 決定一個人美醜的感受」。 回憶舊情時,文字裡更添幾分酒後的惆悵。他寫道:「珍惜 —— 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秒」,這句簡短的話,藏着對逝去時光的追悔,恰如他曾為思念故人借酒消愁的模樣。而面對緣分的結束,他又灑脫:「能得到,一定要得到;不能,只好放棄」,醉語中既有執著,更有不強求的體諒。 三、人生哲思:醉後看清的真相與通透 《酒後的信》的核心,是酒後對人生的通透體悟。關於自我,倪匡寫得堅定:「任何情形下不要摒棄自己」,這話擺脫了世俗對「成功」的定義,勸人不論順逆都要守好本心。面對他人的評價,他更灑脫:「別人是怎樣的是別人的事」,這種「不為他人活」的態度,恰是酒後卸下迎合的真心話。 談及人生得失,他的話更顯清醒:「一天 —— 不論什麼人,一定過一天少一天」,這份對時光的敬畏,讓他對「珍惜」有了更深的理解。而面對選擇,他勸人少些猶豫:「三思 —— 一思不思,好得多」,這看似反常的話,藏着「順從內心」的智慧 —— 過多的權衡,反而會丟了初心。 四、閱讀感悟:醉語裡的真心,最動人 讀罷《酒後的信》,最深刻的感受是「真」——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說教,全是酒後掏心的話。倪匡用這些文字告訴我們:「自己的想法,能引發共鳴自然好,不能,...

『夢中的信』

  一、書籍核心:夢裡的信,是未竟的對話 倪匡的《夢裡的信》以夢境為紙、思念為筆,寫就了一組跨越虛實的文字。這裡的「信」從不見諸紙墨,卻在夢中完成了千百次書寫與傳遞,正如他所言:「夢是信使,替不敢說的人傳話,替見不到的人赴約。」 不同於《不寄的信》的灑脫與《心中的信》的沉澱,本書更添幾分迷濛與溫柔,將潛意識裡的牽掛與遺憾,化為夢中可觸的書信往來。 金庸曾形容倪匡的腦袋裝着「無窮的宇宙與無常的人生」,而《夢裡的信》正是這份感知的延伸。他在書中坦言:「醒著的時候學會了遺忘,夢裡才敢掏出真心寫信。」 這些夢中書信沒有收件地址,卻精准抵達記憶深處 —— 或致故友,或致舊時的自己,或致未曾告別的人,成為連接現實與回憶的橋樑。 二、情感寫照:夢境裡的重逢與告別 本書對情感的描摹,浸透着「醒時不願面對,夢中反覆溫習」的執念。談及故去的友人,倪匡寫下:「夢裡見到的人,是醒著時不敢想念的人 —— 信沒寄出,話卻說了千遍。」 這句話藏着難以宣之於口的悲傷,正如他在現實中談及死亡時的通透,夢中反而流露最真的牽掛。 面對錯過的情爱,他的筆觸更顯惆悵:「夢裡的信總是寫不完整,就像當年沒說完的再見。」 與《心中的信》中「你想回,我還在」的包容不同,這裡多了份對時光的敬畏 —— 有些錯過,只能在夢中尋覓彌補的可能。他還寫道:「信紙在夢裡發黃,就像那些沒能續寫的緣分。」 這種對細節的捕捉,讓夢境中的情感更顯真實可觸。 三、人生哲思:虛實之間的通透與和解 《夢裡的信》雖繞於夢境,核心卻是對現實人生的體悟。關於遺憾,倪匡寫道:「夢裡寄信不是為了補償,是為了告訴自己『曾經珍惜過』。」 這份通透恰如他對生命的理解 —— 重要的從非結局,而是那些不該被忘記的時刻。 面對時光的流逝,他的思考更添沉澱:「醒著是過客,夢裡是歸人 —— 信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這與《心中的信》中「心中有信便不迷失」的態度一脉相承,卻多了份與自我的和解。他還勸人不必執著:「有些信注定只屬於夢境,就像有些人只適合懷念。」 這種對虛實的坦然,讓書中哲思更具撫慰力量。 四、閱讀感悟:夢中寄信,醒時安身 讀罷《夢裡的信》,最深刻的感受是「釋然」—— 仿佛跟着倪匡走過一場場夢境,把積壓的遺憾輕輕放下。他從不美化夢境,也不逃避現實,只是坦言:「夢裡寫信,是給心一個交代;醒來放下,是給生活一個開始。」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本就充滿未竟的...

『心中的信』

  一、書籍核心:心中之信,是未說出口的真摯 倪匡的《心中的信》不同於常見的書信集,它沒有具體收件人、沒有郵戳地址,卻是最飽含溫度的文字。正如作者在書中寫道:「有些話,不說比說了好;有些信,藏在心上比寄出去強。」 這本書裡的「信」,是他對人生、情感、世態的私語,是不願被外界打擾的內心獨白,每一段文字都像一盞燈,照亮人性深處柔軟的角落。 倪匡向來以灑脫直率著稱,但在《心中的信》裡,他多了幾分細膩與沉澱。他坦言:「心中的信,是給自己的備忘錄,記著那些不願遺忘的感動。」 這些「備忘錄」裡,有對舊人的懷念、對情爱的體悟、對世事的通透,沒有華麗辭藻,卻字字戳中人心,讓讀者在字裡行間看見自己的影子。 二、情感寫照:愛與懷念的柔軟表達 本書對情感的描寫,跳脫了熱烈直白的套路,多了份「欲言又止」的餘韻。談及舊友,倪匡寫下:「有些人走了,就像書裡的某一頁,總會在無意間翻到。」 這句輕淡的話,藏著難以言喻的懷念,沒有撕心裂肺的悲傷,卻讓人讀出「從此山水不相逢」的怅然。 面對情爱,他依舊保持通透,卻多了份體諒:「愛不是捆綁,是『你想走,我不攔;你想回,我還在』。」 不同於《不寄的信》裡的犀利,這裡的情感觀更顯溫柔,他不再刻意打破形式,而是認可「等待與包容」的意義。他還寫道:「感情裡最怕的不是分手,是分了手,連回憶都不敢碰。」 這份對情感脆弱性的體察,讓書中文字更具共鳴力。 三、人生哲思:藏於心底的通透與灑脫 《心中的信》裡,倪匡依舊暢談人生,只是少了幾分銳氣,多了份沉澱後的平和。關於得失,他寫道:「得到的時候別太歡喜,失去的時候別太難過 —— 人生本就是一場來來去去。」 這份通透不是消極,而是閱盡世事後的清醒,正如他所說:「人活著,不是為了抓住什麼,而是為了體會什麼。」 面對他人的評價,他依舊堅持自我:「別人怎麼看你,是別人的事;你怎麼看自己,才是你的事。」 這與《不寄的信》中「別人瞧我不起,那打什麼緊?」的態度一脉相承,卻多了份從容。他還勸人「別和自己較勁」:「心裡的結,解不開就放著,時間會替你慢慢鬆開。」 這種對生活的寬容,讓書中哲思更具撫慰力。 四、閱讀感悟:心中有信,便是歸宿 讀完《心中的信》,最深刻的感受是「妥帖」—— 仿佛聽一位長者閒聊,沒有說教,只有分享。倪匡把那些不願公開的心事、不敢直言的情感,化為「心中的信」,既安放了自己,也溫暖了讀者。正如書中最後一句:「心中...

倪匡:《不寄的信》

  一、書籍核心:不寄之信,是心靈的獨白 倪匡的《不寄的信》以未曾付郵的書信為載體,將對自我、兩性與情爱的思考娓娓道來。這本看似隨筆的散文集,核心在於「不寄」二字 —— 正如作者在新版序中所言:「信,寫了,寄,還是不寄?重要嗎?其實,並不重要。」 這些文字不為特定收件人而作,更像是與自我的對話,是不願被世俗標準束縛的真實心聲。 書中觀點常與傳統道德相悖,卻絕非刻意反叛。倪匡直言:「自己的想法,能引發別人的共鳴,自然好,不能,也無法可拖。」 這種「不迎合、不說教」的態度,讓每一封「不寄的信」都成為一面鏡子,照見人性最本真的樣貌,也讓讀者得以窺見這位「寫作奇才」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二、核心洞察:兩性與情爱的另類詮釋 本書對兩性關係的剖析可謂潑辣通透,尤其打破了傳統名分與形式的桎梏。談及愛情,倪匡寫下:「愛情的詞典裡,沒有自己。」 這句話道破了情愛的本質 —— 真正的交融從非計較得失,而是全然的投入。他更顛覆「幸福必歸於婚姻」的偏見:「丈夫和情人 —— 幸福不在名分形式。」 這種見解在當時可謂大膽,卻直指許多人「為形式所困」的悲哀。 對男女天性的描寫同樣犀利。論及妻子與丈夫,他戲謔卻真實:「要有無比的勇氣,才能做丈夫」「要有無比勇氣,才能做妻子」。 這兩句對仗的話,道盡了婚姻中責任與包容的重量。而談及女人的需求,他又變得溫柔:「女人要的,是一朵花,一句詩。」 這種粗獷與細膩的反差,恰恰展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刻體察。 三、人生啟示:在流轉中安頓自我 除了兩性議題,書中更蘊藏著對人生的通透感悟。面對來去無常的關係,倪匡寫道:「合就合,不合就分」「我不是歸人,是過客」。 這種灑脫背後,是對「變幻才是永恆」的體悟。他勸人不必執著於長久:「不能永遠,只好短暫 —— 變幻才是永恆。」 這份通透,或許與他輾轉滬港、飽覽世事的閱歷密不可分。 面對自我,他坦承內心的矛盾:「縮在角落裡 —— 縮在角落,有安全感」,卻也明白「逃避和追尋 —— 躲不了,也追不到」。 這種真誠的自我剖白,讓人看見強大背後的柔軟。而「別人瞧我不起,那打什麼緊?」 這句直白的話,更成為鼓勵讀者堅持自我的座右銘。 四、閱讀感悟:真性情的力量 讀罷《不寄的信》,最動人的從非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倪匡的「真」。他不偽飾、不矯情,將對人性的洞察化為淺白卻有力的文字。這些「不寄的信」雖未曾送達收件人,卻穿越時光抵達讀者心裡...

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 稻盛和夫 , 呂美女

  一、書籍核心:思考是人生的「總開關」 稻盛和夫與呂美女合著的《思考之道》,並非抽象的理論探討,而是一本融合企業經營與人生實踐的「行動指南」。書中核心觀點直指: 人類的命運與事業的成敗,根源在於「思考的品質」 。稻盛和夫以自身創建京瓷、KDDI 兩家世界 500 強企業,並拯救破產的日本航空的親身經歷為例,證明「正確的思考」不僅能驅動事業突破,更能塑造完整的人生價值。 他在書中反覆強調,多數人常陷入「被現實驅動」的被動思考,而真正的「思考之道」,是主動以「正道」為基準,透過「深層思考」連接目標與行動。例如,面對企業經營困境時,他不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機策略,而是深入思考「企業存在的意義」「如何為員工、客戶與社會創造價值」,最終以「利他」的思考邏輯找到破局之路。 二、實踐方法:「認真思考」的三大維度 書中具體拆解了「有效思考」的實踐路徑,核心可歸納為三點。其一,「以終為始的思考」:設定目標時不局限於眼前得失,而是從「長遠價值」出發,例如京瓷創業初期,稻盛和夫便思考「如何製造世界級的優質產品」,而非僅滿足客戶短期訂單需求,這種思考維度讓企業始終走在技術創新前沿。 其二,「直面問題的深度思考」:面對挑戰時,他主張「徹底追究本質」,而非淺嘗輒止。例如拯救日航時,他不僅分析財務數據,更深入員工的心態與企業文化,透過「為乘客創造安心旅程」的核心思考,推動服務與管理的全面改革,最終讓日航實現驚人的業績逆轉。 其三,「與行動共生的思考」:稻盛和夫反對「空想式思考」,強調「思考必須伴隨行動檢驗」。他提出「思考→行動→反饋→優化思考」的閉環,認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想法,才能讓思考真正轉化為成果。 三、人生啟示:思考塑造「心的狀態」 《思考之道》最打動人的,是稻盛和夫將思考與「人生幸福」緊密綁定。他認為,人類的煩惱與痛苦,往往源於「狹隘的思考」—— 過度執著於個人利益、短期得失,最終陷入焦慮與迷茫。而透過「利他」「長遠」「本質性」的思考,不僅能解決事業問題,更能淨化心靈,達到「內心的平和」。 例如,他在書中提到,經常思考「如何幫助他人」「如何為社會貢獻」,會讓人逐漸擺脫自私的偏執,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幸福感。這種「思考即修行」的理念,讓本書超越了企業管理書的範疇,成為一本指引人生方向的哲學著作。 對於普通人而言,《思考之道》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不必抱怨環境與命運,而是從「優化思考」開...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