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佳句語錄:倪匡、蔡瀾、林振強

以下是倪匡、蔡瀾、林振強各十則佳句: ### 倪匡 1. 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2. 有美麗,有青春,陽光燦爛,秋風涼爽,不饑,不寒,感情上有一定的寄托,有人為之神魂顛倒,這樣的人生,已經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再為小事而鬱鬱不樂,那實在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 3. 人乾點好事總想讓鬼神知道,乾點壞事總以為鬼神不知道,我們太為難鬼神了。 4. 你愛看的書,就是你該看的書。書海浩瀚,總有你愛看的,那就看。不愛看的,別浪費生命。 5. 人的性格天生,但知識和技能,卻是靠後天學習和訓練得來的。 6. 在路上,常見有人跌了一跤,路人匆匆而過,至多投以一瞥而已,誰會在意?但是跌倒的人自己,卻當作是一件大事,仿佛全世界都記得他曾在路上跌過一跤。 7. 音樂是沒有高低級之分,有一些人推崇古典音樂,不知是基於什麼樣的滑稽心態。今日稱之為古典音樂者,昔年也一樣是流行音樂;今日之流行音樂,若干年之後,也就成了古典音樂。 8. 驚豔一瞥,是一刹那的印象,那全然是心靈上的感受,絕對沒有世俗的分析,全然不受其他種種因素的干擾,所以,一刹那的印象,有時可以變成永恆、美好的印象。 9. 短暫的別離和長久的別離,似乎並沒有分別,在思念時,都一樣令人氣為之窒,神為之奪。 10. 我還是會相信愛情,只是不會再相信愛情能永遠。 ### 蔡瀾 1. 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吃喝喝。 2. 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歷,盡量地旅遊,盡量地吃好東西,人生就比較美好一點。 3. 把生活的質量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興、快樂,明天又要比今天高興、快樂。 4. 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 5. 女人最讓人愛的地方是真實、自由、獨立。 6. 所有的完美,都是等出來的。 7. 人生的路上總要試試未嘗過的東西。 8. 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義,答案還是吃吃喝喝。 9.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10. 躺平也好,拼命也罷,自己覺得值得就行。 ### 林振強 1. 不要埋怨入息與才華不平衡:如果平衡的話,閣下入息可能更低。 2. 如果忠忠直直終須乞食,此刻正在嘆茶的你是否很奸? 3. 人生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起因都是因為夾硬穿上細了一個碼的衣服。 4. 常以為還有下一次,所以不懂得珍惜過這一次。 5. 愛遇見了不起的人,怕遇見對不起的人。 6. 走下坡的时侯,路是平坦無阻的。 7. 頹廢的意思,不是...

佳句語錄 : 孫正義

以下是孫正義的十句佳話及其出處: 1. 「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和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從這裡開始。」——出自《飛得更高:孫正義傳》。 2. 「成為行業第一後會自然成長,要做就要做到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業內第一、然後掌控平台,打造行業標準。」——孫正義常說的話,出處為相關媒體對其商業理念的報導。 3. 「問『為什麼做不到』的人是當不了領導者的。」——孫正義寫在推特的話。 4. 「有70%成功率的事業值得一做。」——孫正義時常提及的觀點,軟銀學院也將其納入課程要點。 5. 「創業,如果不去徹底追求,徹底研究的話,就無法嘗到成功的果實。」——出自應屆畢業生網對孫正義經典語錄的摘錄。 6. 「所謂企業,應該遠遠超越創業者的壽命,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已不在這個世上,公司還是會以生命體的形態生存下來,至少應該持續300年左右。」——出自應屆畢業生網對孫正義經典語錄的摘錄。 7. 「我投資於那些擁有強烈願望和夢想的人。」——出自相關媒體對孫正義投資理念的報導。 8. 「在投資決策中,直覺和速度比分析更重要。」——出自相關媒體對孫正義投資哲學的報導。 9. 「不要害怕失敗,但要害怕不嘗試。」——出自相關媒體對孫正義言論的報導。 10.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比金錢更有價值。」——出自相關媒體對孫正義觀點的報導。 孫正義,1957年出生於日本佐賀縣,是日本軟銀集團創始人。他1978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憑藉獨特的投資眼光,成功投資了雅虎、阿里巴巴等企業,被譽為「電子時代大帝」「日本的巴菲特」。

名人傳記:松下幸之助

圖片
松下幸之助:從學徒到經營之神的傳奇人生 在日本近代企業史上,松下幸之助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不僅締造了跨國企業帝國,更以獨特的經營哲學影響全球。這位出身貧寒、屢遭命運打擊的少年,憑藉 驚人的意志與過人的智慧 ,譜寫出一段從學徒到「經營之神」的傳奇篇章。 1894 年,松下幸之助誕生於和歌山縣一個務農家庭,原本尚可溫飽的生活,因父親投資失敗急轉直下,家境陷入赤貧。禍不單行的是, 家中數位兄弟相繼因疾病與貧困夭折,最後僅剩他一人存活 ,這段慘痛的經歷,讓年少的松下早早領悟了生命的珍貴與現實的殘酷。10 歲時,為減輕家庭負擔,他輟學赴大阪當學徒,輾轉於自行車店與電器行之間。然而,命運的考驗並未停歇 —— 15 歲那年,他染上了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肺病 ,咳嗽不止、體力日衰,甚至被醫生斷言「難以長壽」。 面對絕症威脅,松下並未放棄。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摸索出獨特的「自癒之道」:每天清晨沿著大阪的河邊快走鍛煉體力,堅持清淡飲食調養身體,更以 強大的意志力驅散「必死」的恐懼 ,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電器技藝的鑽研中。他常說:「 與其在憂慮中浪費生命,不如在做事中充實自己 」,就這樣,憑藉頑強的意志與規律的生活,他竟奇蹟般戰勝了肺病,這段與死神抗爭的經歷,也鍛造了他日後面對困境時 永不退縮的韌性 。 七年學徒生涯裡,松下不僅熟練掌握了電器維修與製作的基礎技藝,更憑藉細心觀察養成了 敏銳的市場嗅覺 。1918 年,24 歲的他以僅有的 100 日圓資金 ,在大阪租下兩間小屋,與妻子和兩名員工創立「 松下電器製作所 」,初期僅生產改良式燈泡插座。當時日本電器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他堅持「 製造大眾需要的優質產品 」,憑藉改良插座的耐用性與實惠價格打開市場,首年便實現盈利,為日後發展奠定根基。 1927 年,松下迎來 事業轉折點 。他察覺到收音機即將普及,率隊研發出價格僅為同類產品一半的真空管收音機,一經推出便暢銷全國,使松下電器躋身日本主流電器企業行列。此後,他秉持 **「自來水哲學」** —— 讓優質產品像自來水一樣普及且價格低廉,相繼推出電熨斗、電冰箱、電視機等民生產品。二戰後,面對企業破敗與經濟蕭條,松下提出「 重建日本 」的經營目標,帶領團隊研發節能電器,推動日本家電產業復興,其企業規模也逐漸擴大至全球範圍。 除了商業成就,松下幸之助的 經營理念 更為後人推崇...

佳句語錄:比爾·蓋茨(Bill Gates)

佳句語錄:比爾·蓋茨(Bill Gates) 比爾·蓋茨(Bill Gates),美國著名軟件工程師、慈善家,微軟公司創始人之一。他推動了個人電腦革命,對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影響深遠,亦積極投身慈善事業, 致力改善全球衛生和教育等問題。 以下是比爾·蓋茨的金句: 1.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出自演講分享 2. 這個世界不會在乎你的自尊,它期望你先有所成就, 然後再去強調自己的良好感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 3. 你的學校可能不再分為對與錯的作業,但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對大學生的講話 4. 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有了老闆再這樣想。 老闆可是沒有任期限制的。——大學演講 5. 烙牛肉餅並不有損你的尊嚴。 你的祖父母對烙牛肉餅可有不同的定義,他們稱之為機遇。—— 鼓勵年輕人積極看待工作 6.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過錯, 所以不要尖聲抱怨我們的錯誤,要從中吸取教訓。—— 在慈善活動中的發言 7. 你的父母一直為你付帳才變成現在的乏味。—— 對年輕人談及父母付出 8. 你的學校也許已經不再分優等生和劣等生, 但生活卻仍在做出類似區分。——和年輕創業者交流時所說 9. 電視並非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 人們實際上得離開咖啡廳去幹自己的工作。—— 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提及 10. 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哪一天你會為一個乏味的人工作。—— 給職場新人的建議 其他文章

主旨: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查看所有標籤 致拿破崙・希爾的一封信:一個跨越時代的知音 若成功學始祖拿破崙・希爾在天有靈,或許會對我投以羨慕的目光。 昔年,他為了探尋成功的奧祕,不惜俯首低眉,懇請鋼鐵大王卡耐基撰寫過百封介紹信,方能跨越萬水千山,親身訪談一位位巨賈豪紳。其後,更有無數埋首案頭的校訂工夫,方能將那些智慧結晶彙集成書。 而今日的我,只需安坐家中,輕敲鍵盤,便能驅使人工智能為我遍閱羣籍,梳理千頭萬緒。欲探討任何名人的成功之道,真可謂易如反掌。 然而,我與希爾先生,跨越百年時空,卻懷抱著同樣純粹的初心。探尋財富與成功的規律,是我畢生的志業與摯愛。我從未奢望藉此大富大貴,只願這些淬煉而成的智慧,能在我人生困頓之時,化作扶持我的臂膀;在孤獨迷茫之際,賜我不隨波逐流的定見;在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頭,助我做出精準而迅捷的判斷。這份看似樸素的渴求,正是我數十年來未曾放棄的根源。 閱讀與寫作,於我而言,是至高無上的享受,是唯一能讓我這個饕餮之徒也甘願「廢寢忘餐」的事。未來,我將繼續這趟愉悅的旅程,把整理好的名人智慧檔案與管理心得的讀書報告,陸續分享至網際網路。 這並非為了其他,正是踐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念。這是我對拿破崙・希爾成功學精神的延續,亦是我所能想到的,回饋這個時代最真誠的方式。 返回首頁 晨來支筆日出宜作-讀書報告 晨來支筆日出宜作-佳句語錄 晨來支筆日出宜作-名人傳記 晨來支筆日出宜作-一般評論 Web Analytics

貪婪本無罪 惟越界者誅

貪婪無罪,越界者誅 「貪婪」與「進取」,本是同根生的孿生子。世人硬要將他們分個善惡,不過是成王敗寇的事後修辭。成功了,那份渴望便是「雄心壯志」;失敗了,同樣的渴望便成了「利慾薰心」。 這是一場話語的詭計。 我們頌揚「進取」,因為它帶來了繁榮;我們譴責「貪婪」,因為它帶來了毀滅。但追本溯源,驅動二者的,是同一股最原始、最純粹的人性動力——不滿足於現狀,渴望更多、更好、更強大。這股動力本身,何罪之有?  廉署打擊的,從來不是「貪婪」,而是「貪污」——是那個為了滿足貪婪而越過了法律界線的行為。這纔是關鍵所在:問題不在內心的慾望,而在於滿足慾望的手段是否越界。 加密市場的血洗,不過是這條鐵律的又一次展現。 那些被「殺倉」的玩家,他們真正的錯誤,並非「貪婪」地想大賺一筆。他們的錯誤,是讓這份貪婪,衝垮了風險的堤防。他們將名為「槓桿」的燃料,傾倒進加密貨幣這座本就起伏不定的火山,最終引火。 這不是道德的失敗,這是計算的失誤;這不是人性的悲劇,這是策略的破產。  社會從來不懲罰貪婪,它只懲罰愚蠢與越界。適度的貪婪,我們稱之為「進取」,它推動著個人與社會前行;過度的進取,我們稱之為「貪婪」,它招致滅亡。而那條區分「適度」與「過度」的黃金界線,不在道德教科書裡,而在每個人的風險管理表格中,在對市場規則的清醒認知裡。  所以,不必為貪婪辯護,它本就無需辯護。真正需要審判的,是那份無視後果、挑戰概率的狂妄。貪婪是引擎,沒有引擎,車不會動。但把引擎油門踩到斷,無視懸崖與彎道,那車毀人亡的結局,難道要怪引擎太有力嗎? 界線之內,貪婪是文明的推力;界線之外,它成為毀滅的火種。遊戲的規則,一向如此。 -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