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大腦裡的兩個「決策師」:讀《快思慢想》,原來香港人每日都在與偏見「打仗」
每日清晨,香港街頭總有無數人在「選擇」中開啟一天:茶餐廳裡猶豫要火腿通粉還是叉燒飯,地鐵站裡糾結走哪個出口更快,辦公室裡斟酌這份報告要不要再修改…… 我們以為這些決定全憑「理性」,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告訴我們:人類的思考從來不是「單人作戰」,而是大腦裡兩位「決策師」——「快思」與「慢想」的反覆角力。這本橫掃全球暢銷榜的著作,用數十年心理學研究拆穿了「我們能掌控自己思考」的假象,讀來就像給大腦做了一次「CT 掃描」,讓香港讀者看清那些潛藏在日常選擇裡的偏見與盲點。
先談這本書的「底氣」——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可謂「跨界大神」,他是史上首位以心理學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一生深耕「判斷與決策心理學」,曾與好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共同提出「前景理論」,徹底改變了經濟學界對「人類理性」的認知。這本《快思慢想》是他耗時數年寫就的「思想總結」,英文全名為Thinking, Fast and Slow,自 2011 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香港書店的「商管心理」區常年佔據一席之地,讀者口碑更是清一色好評:「原來我每次買股票虧錢,不是運氣差,是大腦在騙自己」「看完終於明白為何總被廣告『套路』」,足見這本書的「接地氣」—— 它不談深奧理論,只拆解普通人每天都會遇到的思考困境。
卡尼曼寫這本書的初衷,源於他對「人類偏見」的長期觀察。他在學術生涯中發現,無論是經濟學家、企業家,還是像香港市民一樣的普通人,都習慣「高估自己的理性」。比如有人執意相信「這隻股票肯定會漲」,只因最近聽過幾次它的名字;有人堅持「這間餐廳更好吃」,僅因為門口排隊的人更多。他寫這本書,就是想把複雜的心理學研究化為「看得懂、用得上」的知識,讓每個人都能看清大腦的「運作漏洞」,少走決策的彎路。
全書的核心,就是圍繞大腦的兩套思考系統展開。「快思」(系統一)就像街頭速食店,反應迅速、憑直覺行事:看到蛇會立刻躲開,聽到「香港天氣」就想到「潮濕」,見到穿西裝的人就覺得「專業」。它幫我們快速應對日常,但也容易犯錯 —— 比如看到「限量版」就衝動買單,聽到別人說「這支基金賺了錢」就跟風投資,這都是「快思」的偏見在作祟。而「慢想」(系統二)則像高級餐廳的主廚,冷靜、耗時、講究邏輯:計算月薪能存多少錢,分析一份合約的風險,思考孩子的升學規劃,都需要它上場。但「慢想」很懶惰,常常會「偷懶」把決定交給「快思」,這也是我們經常做出錯誤選擇的關鍵。
這本書的「賣點」,在於它用無數貼近生活的例子,戳中了香港人的「痛點」。比如書中提到「損失厭惡」:丟掉 1000 港元的痛苦,比掙到 1000 港元的快樂更強烈。這解釋了為何很多香港人不願「割肉」賣掉虧損的股票,寧可讓損失越來越大;又比如「錨定效應」:商家標價「1999 港元」,比「2000 港元」更吸引人,這也是香港百貨公司常見的營銷套路。卡尼曼還在書中寫道:「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低估機遇在事件發展中的作用」,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那些執意「靠經驗做決定」的香港人 —— 比如有人堅信「過去十年樓價都在漲,將來也一定漲」,忽視了市場變化的風險。
而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指出問題」,更教我們「如何應對」。卡尼曼告訴我們,對抗「快思」的偏見,不需要「消滅快思」,而是要學會「調動慢想」。比如買東西前,先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還是因為『限量』纔想要?」;做投資前,寫下「這筆錢虧了我能承受嗎?」;甚至在茶餐廳點餐時,也可以多停留幾秒:「我是真的想吃這款,還是昨天吃過今天習慣點?」這些小小的「慢想」步驟,能幫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與後悔。
讀完這本書,再看香港的街頭巷尾,會發現到處都是「快思」與「慢想」的較量:菜市場裡,阿婆因為「這家菜比旁邊便宜 1 塊錢」就買很多,忽視了吃不完會浪費(快思勝);辦公室裡,同事認真計算不同理財產品的收益,最後選了最適合自己的(慢想勝)。卡尼曼在書末寫道:「認清自己的偏見,是擁有理性的第一步」。對香港人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像一本「日常決策手冊」—— 它提醒我們,在這個節奏飛快的城市裡,有時慢一點思考,比快一點行動更重要。畢竟,無論是買樓、投資,還是簡單的日常選擇,少一次「快思」的錯誤,就多一份「慢想」的踏實。其他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