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大人學破局思考》,《大人學做事做人》姚詩豪、張國洋
讀書報告-《大人學破局思考》,姚詩豪、張國洋
引言:從「解題者」到「破局者」的思維革命
在職場的迷宮中,多數人忙於尋找「正確出口」,卻鮮少人質疑「迷宮本身是否該被重新設計」。姚詩豪與張國洋的《大人學破局思考》一書,以「破局」為核心理念,主張真正的問題解決者不應困於既定規則,而需具備「升維思考」的能力——就像從迷宮的監獄中暫時抽身,以鳥瞰視角重新審視整體結構。本書結合系統思考工具、心理學洞見與實戰案例,教讀者如何從「職場小事」中看穿「結構大局」,並將「無解難題」轉化為「可拆解的拼圖」。讀罷此書,恍然領悟:破局不是推翻一切,而是以新視角重組舊元素,如同將「問題」視為可被拆解的樂高積木,而非須臾承受的壓力巨石。
一、系統思維:從「拼圖碎片」到「棋局推演」的視角轉換
「多數人看問題像拼圖,總想找到缺失的那一片;但真正的破局者看問題如棋局,先理解規則,再改寫規則。」作者以「拼圖思維vs.棋局思維」的比喻,直指系統思考的缺失是職場人常陷入的盲點。例如,某部門業績下滑,若僅以「業務能力不足」定調,便是典型的拼圖思維;而棋局思維則會追問:獎酬制度是否扭曲行為?跨部門協作是否存在隱性摩擦?市場定位是否與客群需求脫節?本書提出「系統圖(System Map)」工具,要求讀者將問題相關的「元素」(如人、流程、資源)與「關係」(如因果鏈、反饋迴路)繪製成圖,從而暴露「非線性」的複雜真相。
作者以「惡閰上司與員工離職」的案例說明:表面是管理風格問題,但系統圖可能揭示「離職率上升實因薪資結構僵化→優秀員工外流→上司為完成KPI加壓→更多人離職」的惡性迴路。這種「見樹又見林」的視角,讓讀者領悟:破局的第一步,是停止在碎片中打轉,轉而分析「哪些齒輪在驅動整個機器」。
二、破局方法論:拆解隱性假設,重寫問題劇本
「問題之所以無解,往往因為它被『假設』的鐵欄圍住。」本書提出「破局四步驟」,以結構化流程攻破隱性假設:
界定問題的「真實邊界」:例如「如何提高客戶滿意度」可能是假問題,真問題或為「如何降低客服成本同時維持滿意度」。作者強調:「問題的品質,決定答案的價值。」
挖掘「不可談論的聖牛」:組織中常存在「不證自明」的禁忌(如「高層決策不可質疑」),但破局者需像考古學家般,以「五問法」(連續追問五次「為什麼」)挖掘被掩埋的假設。
重新定義「玩家與規則」:作者以網飛(Netflix)從DVD租賃轉型串流平台為例,說明破局者不僅改變策略,更重新定義「遊戲」(從實體媒體到數位內容)。
設計「最小可行性破局」(MVB):以低成本實驗測試新規則,例如用「兩週試行弹性工作」取代「全面改制」,降低破局風險。
書中更以「烏鴉喝水的寓言」重新詮釋:傳統解法是「丟石子讓水位上升」,但破局者或會砸破瓶子(改變容器)、或尋找其他水源(重新定義需求)。這種「解法不設限」的思維,讓讀者意識到:多數時候,我們不是被問題困住,而是被「問題的定義」困住。
三、從「思維實驗」到「行動實踐」:破局者的工具箱
本書未止於理論,更提供實戰工具幫助讀者落地:
「利益關係人地圖」:以視覺化方式標定問題涉及的各方勢力(如決策者、影響者、對抗者),並分析其「獲利模式」與「恐懼來源」。例如,推動數位轉型時,IT部門可能因權力被稀釋而暗中阻撓,地圖可幫助設計「誘因機制」化解阻力。
「反證推演法」:假設「現狀是最優解」,反向推導需滿足哪些條件,從而暴露隱含假設的荒謬性。例如,若「加班文化是效率必需」,則需承認「員工白天的工作效率低於晚上」,進而質疑管理流程缺陷。
「破局者心法:暫停直覺的反應」:作者提醒,人腦對「熟悉問題」有自動化反應(如遇到爭執立即調解),但破局者需在「刺激與回應」間插入「暫停鍵」,以理性分析替代本能反應。
這些工具的共同精神,在於「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操作的實驗」。正如書中所言:「破局不是預言未來,而是透過小步試錯,讓未來在行動中顯影。」
四、破局的代價與倫理:當「改變」成為責任
本書亦冷靜指出破局思維的風險:改寫規則可能動搖既有權力結構,甚至觸發「創傷性成長」。作者以「醫生手術」為喻:切除病灶是必要的,但需權衡對病人的衝擊。例如,推動扁平化管理可能提升效率,卻也可能讓習慣階層文化的員工失去安全感。因此,破局者需兼具「外科醫生的精準」與「心理諮商師的共情」,在破與立之間找到平衡。
此外,作者強調「破局不是為破而破」,而是服務於更高價值。若為追求創新忽視倫理底線(如社群平台算法操縱情緒),破局反而成為惡的幫兇。本書因此呼籲:「破局者的終極責任,是確保新規則讓世界更接近『應然』,而非僅是『能然』。」
結語
《大人學破局思考》的終極貢獻,在於它將「破局」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訓練的技能。姚詩豪與張國洋以系統化的工具、生動案例與冷靜反思,教讀者如何在「解題者」與「破局者」的角色間自由切換。書中金句「問題不會在出現的層面被解決,只會在更高的層面被消融」不僅是口號,更是一種思維信仰——當我們學會以「升維視角」重新編碼現實,職場的無解困局,終將顯影為「尚未被拆解的機會」。
讀書報告-《大人學做事做人》,姚詩豪、張國洋
引言:在「做事」與「做人」的緊繩上,走出自己的平衡術
職場如同一場無聲的絆術賽,有人專精「做事」卻碰壁於人際,有人長於「做人」卻困於能力不足;而真正的贏家,總能在「把事情做對」與「把人做對」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姚詩豪與張國洋的《大人學做事做人》一書,以「職場基本功」為核心,拆解「做事」與「做人」的微妙交互關係——做事是「價值交付的硬體」,做人是「信任關係的軟體」,二者缺一不可。本書拒絕提供「成功捷徑」,而是以「成人學」的視角,教讀者如何在「效率與同理」、「原則與彈性」、「自我與團隊」的拉鋸中,修煉出獨特的職場生存智慧。讀罷此書,如同獲得一本「職場心法秘籍」,內無絕招卻句句點中要害:原來,成熟的職場人,從不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完整」。
一、做事的邏輯:從「工頭思維」到「導演思維」的升級
「多數人把工作當『任務』完成,但頂尖工作者把工作當『作品』打造。」作者以「工頭vs.導演」的比喻,點破做事層級的差距:工頭只關注「如何按時交差」,導演卻思考「如何讓每個環節服務於整體叙事」。本書提出「做事三階模型」,解析從新手到專家的必經之路:
第一階:執行層——把事情做「對」
重點在「標準化」,例如用「清單管理」避免疏漏、以「PDCA迴圈」確保品質。作者強調:「基礎動作的重複,是專業的入場券。」
第二階:策略層——做「對的事情」
需跳脫執行細節,分析「這件事在組織目標中的位置」。例如,製作簡報時,若僅追求「美觀」(執行層),可能忽略「說服決策者」的核心目的(策略層)。
第三階:叙事層——讓事情「被看見」
作者指出:「職場中,未被傳達的價值等同於不存在。」此階需以「故事思維」包裝成果,例如將數據轉化為「顧客痛點解決」的叙事,而非僅羅列數字。
書中以「茶水間偶遇高層」的情境模擬,說明第三階的重要性:若能簡短說出「我如何解決某問題、創造某價值」,勝過十年默默耕耘。這種「從工頭到導演」的思維轉換,讓讀者領悟:做事的終極目標,是讓個人貢獻成為組織叙事中不可替代的篇章。
二、做人的藝術:在「自我」與「他人」的縫隙中,種出信任之花
「做人不是討好,而是『降低他人的預測成本』——當別人清楚你的原則與能力邊界,合作阻力自然減少。」本書以「信任帳戶」為框架,提出做人的核心策略:
存款:一致性行為
作者強調,「說到做到」是最大的信任存款。例如,若常承諾卻做不到,帳戶將「透支」;反之,即使偶爾犯錯,但修正態度誠懇,帳戶仍可維持健康。
提款:管理期待
職場衝突多源於「期待落差」。書中建議「設定合理期待」:交付工作時,明確說明「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接受任務時,詢問「最關注的評價標準是速度、品質還是成本」。
利息:共情式溝通
作者提出「溝通的三頂帽子」:腦(理性分析)、心(情感需求)、胃(風險承受)。例如,面對同事抱怨,可先戴「心帽」回應情緒(「你最近壓力很大吧」),再戴「腦帽」分析問題,最後以「胃帽」協商解決方案。
此外,本書拆解「好好說話」的陷阱:過度使用「我覺得」可能顯得主觀,改用「數據顯示」或「客戶回饋」更易被接受;而「對不起」若缺乏修正方案,只是情緒安慰劑。這些洞見提醒讀者:做人的本質,是「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創造雙贏結局」。
三、在「自我實現」與「組織需求」間,尋找「甜蜜點」
「職場中,最危險的狀態不是『不被需要』,而是『被需要卻不被尊重』。」本書深入探討「自我與組織」的平衡術,提出以下關鍵策略:
建立「個人品牌定位圖」
分析自身能力(如數據分析、溝通協調)、熱情(如教育訓練、產品開發)、組織需求(如部門缺技術人才)的交集,找到「非你不可」的定位。作者強調:「當你的不可替代性越高,平衡的籌碼越多。」
練習「溫和的堅持」
面對不合理要求,可用「三明治回應法」:先肯定對方需求(「我理解你希望加快進度」),再說明限制(「但目前資源不足,若強行加速可能影響品質」),最後提供替代方案(「可否先完成核心功能,其他模組分階段交付?」)。
設計「離職力」而非「離職率」
作者反對盲目追求「工作安全感」,主張定期更新履歷、參與跨部門專案、培養可轉移技能。這種「隨時可離開,但選擇留下」的姿態,反而能贏得尊重。
這些策略的共同精神,在於「將職場視為價值交換的平台,而非自我犧牲的祭壇」。當個人能清晰傳達「我能貢獻什麼、我需要什麼」,組織關係便從「權力遊戲」轉化為「價值夥伴」。
四、做人的暗面:當「善意」成為「負擔」的警覺
本書亦冷靜指出「做人過度」的風險:過分關注他人感受可能模糊責任邊界,例如成為「便利貼員工」;一味追求和諧可能掩蓋重要衝突,導致問題惡化。作者提出「三不原則」自我提醒:
不當「救世主」:幫助他人前,先確認對方是否真正需要,避免「我為你好」的傲慢。
不避「必要衝突」:例如面對同事抄捷徑危害品質,需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指出,而非為維護關係沉默。
不綁架「報恩」:施恩後若期待回報,善意便成交易;真正的成熟,是「給予時已獲得滿足感」。
這些反思讓讀者領悟: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被所有人喜歡」,而是「在該堅持時堅持,該柔軟時柔軟,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結語
《大人學做事做人》的終極價值,在於它將「職場生存」從一場「勝負未卜的賭局」,轉化為「可被設計的修煉」。姚詩豪與張國洋以平實語言、結構化框架與深刻洞見,教讀者如何在「做事」中累積能力資本,在「做人」中築起信任長城。書中金句「職場中,我們服務的不是老闆或公司,而是自己的履歷與人生」不僅是提醒,更是一種解放——當我們停止扮演「完美員工」,轉而以「完整的人」姿態投入工作,做事與做人的平衡術,終將從技巧升華為智慧。對於所有渴望在職場中「既成就事業,又保全自我」的旅人,本書無疑是一張不可或缺的航海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