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第二版)》,Garry L. Landreth

 

讀書報告-《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第二版)》,Garry L. Landreth

引言:當遊戲成為治癒的語言

《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一書,如同一座溝通兒童內心世界與成人理解的橋樑。作者Garry L. Landreth以深具溫度的筆觸,將遊戲治療的核心——「關係」的建立,化為一門藝術化的實踐科學。在這本第四版著作中,他進一步闡述遊戲治療不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治療師以「真誠、同理、接納」為基石,與兒童共同編織的成長故事。書中每一頁皆流淌著對兒童內在世界的敬畏,彷彿提醒讀者:遊戲室裡的每一場對話,都是心靈深處的回響。

核心觀點:關係,是遊戲治療的靈魂

Landreth開宗明義指出:「遊戲治療的本質,是透過治療關係提供糾正性的情感經驗。」他將治療師的角色比喻為「舞伴」——兒童引領節奏,治療師則以敏感的觸覺跟隨,不強迫、不指導,僅在必要時輕輕推動。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哲學,恰似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留出空間讓兒童自由表達,而治療師則成為「情感的反射鏡」。例如,當兒童在遊戲中反覆將玩具車推下桌子,治療師並非勸阻,而是以語言反射:「你似乎對車子掉下去的樣子很感興趣。」這樣的回應,如同為兒童的情感打上一束光,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內在世界。

書中詳述遊戲治療的四大核心技巧:「反映內容」、「反映感受」、「追蹤行為」與「設定限制」。Landreth以案例說明,當兒童在遊戲中表現攻擊性(如用娃娃打其他玩具),治療師需先反射其情感:「你好像很生氣。」而非直接評斷行為。這種態度恰似「園丁修剪枝芽」,既保護界限,又保留生長的空間。作者強調,治療師的「一致性」至關重要——唯有當成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接納兒童的純真與混亂。

藝術性的實踐:從理論到遊戲室的腳步

本書最動人處,在於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體的「遊戲室實踐」。Landreth描述治療師的觀察應如「鷹眼」,同時保持「溫暖的參與」。例如,當兒童沉默時,治療師不需焦慮地填滿空白,而是靜待其自主探索,因為「沉默往往是遊戲治療中最具生產力的時刻」。這讓我想起蘇東坡「靜故了群動」的哲思——唯有靜默,方能聽見心靈深處的波濤。

書中亦強調「玩具即語言」的觀念。兒童選擇的玩具(如粗暴的恐龍或溫柔的嬰兒玩偶)與遊戲方式,皆是其內心狀態的象徵。Landreth比喻治療過程為「共同編織地毯」:兒童提供線索,治療師以尊重與耐心將碎片織成完整的圖案。例如,一個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可能反覆在沙盤中重現「分離」的場景,而治療師的陪伴,便如「穩定的锚」,讓他在安全中體驗並消化傷痛。

批判性反思:藝術與科學的張力

儘管本書極力倡導「非指導性」原則,但在實務中,治療師如何平衡「接納」與「設定限制」?Landreth承認,這需要如「走鋼索」般的敏銳判斷。例如,當兒童的遊戲涉及自我傷害,治療師必須堅定但溫和地介入,此時「限制」反而成為更深層的接納——正如中國畫中的「濃淡相生」,限制與自由本是一體兩面。

此外,本書對「文化敏感性」的探討稍顯不足。若將遊戲治療應用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治療師是否需調整「同理」的方式?例如,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孩子,可能更傾向通過合作遊戲表達情感,而非個體性的探索。這提示未來研究需更關注「文化工具箱」的適配性。

結論:在遊戲中,遇見真實的靈魂

《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不僅是技術指南,更是一封寫給人性的情書。Landreth提醒我們,兒童的遊戲絕非「逃避現實」,而是「以自己的語言述說真相」。當治療師能以開放之心傾聽,遊戲室便成為「心靈的鏡湖」,映照出兒童內在的光與影。

本書的價值,在於將複雜的心理治療理論轉化為可親的實踐智慧。它告訴我們:治療的終極目標,不是「修正」兒童,而是「遇見」兒童——正如蘭德詩所云:「我從來不是那重要的人,卻是連結天空與大地的橋樑。」在遊戲治療的關係中,治療師與兒童,正是彼此生命中的橋樑。


讀書報告-《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第二版)》(續論應用與啟發)

遊戲治療的「生態系統」:從個案到家庭

Landreth在書中強調,遊戲治療的成效繫於「關係的品質」,但這關係並非孤立存在。若將遊戲室視為一個「微型生態系」,治療師需留意兒童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例如,一個總在遊戲中建造高牆保護玩具士兵的孩子,可能反映家庭中過度的控制或威脅感。此時,治療師可邀請父母參與「親子遊戲會談」,將遊戲作為「翻譯器」,幫助家庭成員理解彼此的情感語言。

這讓我聯想到「月映萬川」的意象——每個孩子的遊戲行為,皆如月光在萬川中的倒影,映照出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影響。Landreth建議,治療師應如「靈活的樹枝」,既堅守專業倫理,又能隨環境調整介入方式。例如,對於受創兒童,治療初期可增加「結構化遊戲」以提供安全感,再逐步過渡至「非指導性遊戲」。

比喻的療癒力:玩具與象徵的詩學

本書對「玩具選擇」的討論極具啟發性。Landreth將玩具分為三類:「現實生活模擬」(如娃娃、醫療箱)、「攻擊性釋放」(如橡皮槌、玩具武器)、「創造性表達」(如黏土、畫筆)。這分類恰似《文心雕龍》中「形文、聲文、情文」的架構——玩具不僅是物質存在,更是情感與意象的載體。

例如,當孩子反覆將黏土揉捏成「家」的形狀,治療師可反射:「你正在創造一個特別的地方。」這種回應如同為孩子的無意識意象「點睛」,幫助其將模糊的焦慮轉化為可處理的象徵。Landreth強調,治療師需避免將自身經驗投射於兒童遊戲(如「你一定是在想媽媽」),而應保持「象徵的開放性」——因為每個意象的意義,皆如詩句般需由創作者(兒童)親自解讀。

治療師的自我照顧:避免「情感枯竭」的藝術

本書特別關注治療師的自我照護,這一點常被從業者忽視。Landreth坦言,長期接納兒童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可能導致「同理疲勞」。他建議治療師建立「情感後盾」,例如定期接受督導、發展個人遊戲興趣,甚至透過「空椅子技術」與自己的情緒對話。這讓我想起莊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治療師若想保持「以無厚入有間」的敏銳,必須先學會「養刀」,即照顧自身的情感能量。

此外,書中提出「治療師透明性」的概念:適度分享自身感受(如「我注意到我的心跳加快了,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反而能深化關係中的真實性。這種「有限透明」如同水墨畫中的「飛白」,以適度的留白增加畫面層次,同時避免過度暴露造成兒童的負擔。

文化與倫理的再思:本土化實踐的挑戰

儘管本書以西方兒童為主要對象,其原則在跨文化情境中仍具啟發性。例如,在重視「臉面」的東亞文化中,兒童可能更傾向用「間接遊戲」表達羞恥或壓力。此時,治療師可引入「合作性遊戲」(如共同搭建沙盤世界),以符合文化習性的方式促進表達。Landreth的「非指導性」原則在此需調適為「文化響應性」——治療師的回應方式應如「變奏曲」,保留核心精神,但調整旋律以適應不同聽眾。

倫理議題方面,本書強調「兒童權利」的優先性。例如,當遊戲中揭露虐待事件,治療師必須突破保密原則進行通報。這種「保護性介入」如同中醫的「急則治標」——在危機中,治療師需暫時扮演「社會鏈接者」,將兒童的安全置於關係動力之上。

結語:遊戲治療,作為一種生活哲學

《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最深遠的貢獻,或許在於將治療的智慧轉化為一種生活態度。Landreth提醒我們,每個人內心皆住著一個需要被傾聽的兒童,而「遊戲」不僅是治療技術,更是存在的方式。當我們以「遊戲態度」面對人生困境——如將挫折視為「沙盤中可重新擺置的玩具」,便能賦予生命更靈活的彈性。

本書如同一面「魔鏡」,照見遊戲治療中「簡單中的複雜」:看似兒童隨意的玩耍,實為心靈深處的對話;看似被動跟隨的治療師,實為主動創造療癒空間的藝術家。正如蘭德詩句:「我不曾遇見誰,我只遇見我自己。」在遊戲治療的關係中,兒童與治療師終將遇見更完整的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