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大人學破局思考》,《大人學做事做人》姚詩豪、張國洋
讀書報告-《大人學破局思考》,姚詩豪、張國洋 引言:從「解題者」到「破局者」的思維革命 在職場的迷宮中,多數人忙於尋找「正確出口」,卻鮮少人質疑「迷宮本身是否該被重新設計」。姚詩豪與張國洋的《大人學破局思考》一書,以「破局」為核心理念,主張真正的問題解決者不應困於既定規則,而需具備「升維思考」的能力——就像從迷宮的監獄中暫時抽身,以鳥瞰視角重新審視整體結構。本書結合系統思考工具、心理學洞見與實戰案例,教讀者如何從「職場小事」中看穿「結構大局」,並將「無解難題」轉化為「可拆解的拼圖」。讀罷此書,恍然領悟:破局不是推翻一切,而是以新視角重組舊元素,如同將「問題」視為可被拆解的樂高積木,而非須臾承受的壓力巨石。 一、系統思維:從「拼圖碎片」到「棋局推演」的視角轉換 「多數人看問題像拼圖,總想找到缺失的那一片;但真正的破局者看問題如棋局,先理解規則,再改寫規則。」作者以「拼圖思維vs.棋局思維」的比喻,直指系統思考的缺失是職場人常陷入的盲點。例如,某部門業績下滑,若僅以「業務能力不足」定調,便是典型的拼圖思維;而棋局思維則會追問:獎酬制度是否扭曲行為?跨部門協作是否存在隱性摩擦?市場定位是否與客群需求脫節?本書提出「系統圖(System Map)」工具,要求讀者將問題相關的「元素」(如人、流程、資源)與「關係」(如因果鏈、反饋迴路)繪製成圖,從而暴露「非線性」的複雜真相。 作者以「惡閰上司與員工離職」的案例說明:表面是管理風格問題,但系統圖可能揭示「離職率上升實因薪資結構僵化→優秀員工外流→上司為完成KPI加壓→更多人離職」的惡性迴路。這種「見樹又見林」的視角,讓讀者領悟:破局的第一步,是停止在碎片中打轉,轉而分析「哪些齒輪在驅動整個機器」。 二、破局方法論:拆解隱性假設,重寫問題劇本 「問題之所以無解,往往因為它被『假設』的鐵欄圍住。」本書提出「破局四步驟」,以結構化流程攻破隱性假設: 界定問題的「真實邊界」:例如「如何提高客戶滿意度」可能是假問題,真問題或為「如何降低客服成本同時維持滿意度」。作者強調:「問題的品質,決定答案的價值。」 挖掘「不可談論的聖牛」:組織中常存在「不證自明」的禁忌(如「高層決策不可質疑」),但破局者需像考古學家般,以「五問法」(連續追問五次「為什麼」)挖掘被掩埋的假設。 重新定義「玩家與規則」:作者以網飛(Netflix)從DVD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