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書報告-高績效教練」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高績效教練, John Whitmore

  讀書報告-高績效教練, John Whitmore 在管理與領導力的廣袤領域中,傳統的「指令式管理」如同揮舞著鎌刀的農夫,急切地收割眼前所見的麥穗,卻常忽視土壤中的種子與氣候的變化。《高績效教練》一書則像一位引導人們望向地平線的航海家,John Whitmore 以賽車手出身的敏銳觀察,提出「教練技術」的核心不在於賦予答案,而在於通過啟發式提問,喚醒對方內在的導航系統。這本暢銷數十年的經典,將高績效的秘密從「如何做」轉向「如何想」,如同在知識的迷霧中點亮一盞燈塔——真正的領導力,是讓他人擁有自主照亮前路的能力。 一、教練的本質:從「指揮家」到「鏡面反射者」 Whitmore 開宗明義顛覆傳統認知:「教練不應是問題解決者,而是幫助對方發現自己解決方案的催化劑。」他以賽車教練的比喻闡釋:優秀的教練不會替選手轉動方向盤,而是通過提問讓車手感知車輛動態與賽道關係,例如「你現在胎壓的變化對過彎有何影響?」「若提前半秒踩油門,直線速度會如何變化?」這種「鏡面反射式對話」,讓被教練者從被動執行轉為主動思考,正如書中所言:「當一個人真正理解為何而戰時,戰鬥力將遠超任何外部指令的驅動。」 書中提出教練技術的基石——GROW模型(目標、現狀、選擇、行動),看似簡單的框架實則暗藏玄機。例如在「目標設定」階段,Whitmore 強調必須區分「終極目標」(如贏得比賽)與「過程目標」(如每次練習提升0.1秒),這如同航海時同時盯著遠方燈塔與近處浪濤,避免因長期目標過於抽象而失去方向感。他引用賽車手Niki Lauda的案例:當教練詢問「你希望這賽季結束時,後視鏡中看到什麼?」這一具象化提問,竟讓原本迷茫的車手重新定義勝利為「持續突破個人極限」,而非單純追求積分排名。 二、提問的藝術:在細節中照見整體,在整體中校準細節 「啟發式提問」是書中最具實戰價值的工具。Whitmore 將傳統管理者的「為何沒完成?」與教練的「要達成目標,哪些障礙需要移除?」對比,指出前者如同用鉗子夾碎問題,後者則像用鏡頭聚焦真相。例如某銷售主管總抱怨團隊業績不佳,教練通過連續提問:「你觀察到哪些具體行為與目標脫鉤?」「若改變會議結構,哪些環節可能激活動力?」最終發現「晨會改為客戶故事分享」這一細節調整,竟讓團隊目標感知度提升40%。這正應驗書中名言:「一個好問題能夠解鎖整個房間,而答案只是其中的一把鑰匙。」 ...